马家枪第25代传人马钰泉:策“马”前行,推广中华武术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0-09-29

虽近中秋佳节,然岭南的暑气还未彻底消退,上周四的晚上,天气倒也清凉,位于南区沙涌教忠街47号的马家枪武术馆再次传来“嘿哈~嘿哈”的训练声,一群身穿黑色拳服的学员拿着红缨枪出拳、收拳,正有板有眼的练着各种把式。

众人中,一个身着白色拳服的师傅站在队伍的前列,耐心地指导他人练拳。从动作、眼神到气息,他都细心讲解。此人头发带点自然卷、脸上架着金丝眼镜,一眼看过去感觉比较斯文,但周围的人都知道,他其实是位“武林高手”,亦是沙涌马家枪第25代传人——马钰泉。

▍一个马步蹲够半个钟

马钰泉今年42岁,是南区沙涌本地人,其父马演南是中山市武术协会武术队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家枪第24代传人。生于武林世家,习武似乎是马钰泉的宿命。4岁起,他就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至今已经38年。

“我从小看着师兄师姐练武,父亲总是严厉地教学南拳、长拳、刀枪棍棒等各种武术。”马钰泉回忆,幼时家中习武氛围尤其浓厚,他被深深感染着,不自觉的就加入了练武的队伍。

“拿着刀枪棍棒秀出连贯的一招一式很过瘾,但学习的过程很辛苦。”刚学没多久,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就让马钰泉感到不耐烦了。但父亲教导他,扎马步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几乎必须修炼的基本功,练好马步对于步法、耐力及腿功的发挥都有很大的影响。

“我刚开始学武术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怎知正式加入队伍后父亲就像对待师兄师姐一样严厉地对待我。每天扎马步至少要蹲够‘一炷香的功夫’。”马钰泉说,一炷香的功夫往往要半个小时以上。“刚开始不想练啊,父亲一走我就立马站起来偷懒,被父亲抓包训斥就哭。”

在父亲的责骂与师兄的陪练中,小小的马钰泉竟也不知不觉坚持了下来。6岁那年,他代表中山队去佛山参加广东省少年武术比赛,拿到拳术、刀术、队列、集体基本功共四项全能第一名。上台领奖时,马钰泉觉得整个人威风极了。36年过去了,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也正是这平生第一次的荣誉感,更坚定了他习武的决心。

2002年在北京参加亚太地区的南拳比赛,他取得了南拳一等奖、刀术二等奖的骄人成绩;2015年的香港国际武术节,他荣获成年男子南拳金奖......习武至今,马钰泉带领着团队,一路披荆斩棘,连他自己都数不清获得过多少奖项了。

▍致力于将习武的健康理念传播给更多人

身为沙涌马家枪的第25代传人,马钰泉身兼传承并发扬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马家枪枪法的使命。他介绍,沙涌马家枪由汉代伏波将军马援所创,枪法为马氏后裔代代相传,并广泛流传于岭南及巴蜀一带。其枪法风格强调用枪不能够单纯依靠于摆姿势,提倡灵活多变。其用在手,身如轻风随云,手如青蛇渡水。

“千锤百炼淬火成钢,不经历磨炼怎能成才。”这是多年习武下来,让马钰泉受益匪浅的成长信条。“既然自己有一技之长,就应该服务于社会,让更多人感悟到武术的真谛,感受健康的生活理念,这也是我父亲一直以来教导我的。”

马钰泉说,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他自1998年从父亲手中接任马家枪武术馆的武术教练这一职务,最初的20年他一边从事高星级酒店管理工作,一边自觉担负起重任,利用空余时间坚持向乡民慈善教学,推广这项家族武术文化。

现在,跟随他学习武术的人越来越多,经他传授或指点的学员已有2000余人。马钰泉目前专职运营武术会馆,他说,只要能坚持不懈地推广中华武术,一定会有更多人感受到武术所带来的美丽人生。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张倩
◆图+2/记者 张倩
◆视频摄制/黄艺杰
◆编辑:唐益 
◆二审:蓝运良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亮灯!中山山姆店预计今年9月正式开业
原创 20273人浏览   2025-08-08
礼遇中山
12801人浏览   2025-08-08
广东中山河豚科技小院正式揭牌
原创 12646人浏览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