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市东升脆肉鲩、黄圃脆肉罗非鱼、三角黑鱼均出现滞销现象,原因在于从养殖塘头到消费者链条对接不畅。如何实现养殖户与消费端直接对接,补齐水产从养殖到餐桌环节不足的短板?记者3月16日在民众镇采访获悉,该镇搭建的渔业水产品中转批发中心已完成半数招商,从塘头到餐桌的产业链即将打通,市民吃上“中山鱼”,无需再绕几道弯。
资深养殖户“借巢”“打造自家产业链
3月16日上午,民众镇渔业水产品中转批发中心。华滔水产专营店前停放着两辆小货车,22岁的店主苏华滔正和店员们将店里的鱼装上车厢。几个小时前,这些鱼刚从自家塘头上岸,一个小时后,这些鱼就将到达民众和周边镇区的集贸市场。
作为珠三角的养殖大市,“中山鱼”都得借道市外一级批发市场,转到本地二级批发市场,经由商超和集贸市场等渠道才能走上本地市民餐桌。得益于渔业水产品中转批发中心,苏华滔养殖的鱼无需辗转多个批发商就能对接到本地市场。
苏华滔一家是民众镇当地的资深水产养殖户,其父亲苏乐然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入行,从业至今已有30余年。6年前,23岁的大儿子苏剑华和16岁的苏华滔也开始涉足水产养殖业。父子三人在民众镇共有约1000亩养殖基地养殖四大家鱼。为了改变水产养殖户在批发商和市场中的被动地位,两名年轻人先后在光明市场和民众当地开设了水产专营店,成为二级批发商。
以往,苏家的鱼每天约1000公斤供港销售,1000公斤在本地。受疫情影响,苏家的鱼2月来每天只销售了200公斤,总体销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六成。如今,苏华滔靠着从批发转零售勉强过日,随着全市餐饮行业复苏堂食开放,近几日每天销量已能达到400公斤。借助水产品中转批发中心,苏华滔从养殖、批发再转型零售,形成了自家的产业链条。
据了解,民众镇是全市近三分之一的供港水产原产地,苏家也有瘦身吊水鱼供港。
水产品中转批发中心招商已达五成
“产销对接平台不是出现疫情才想做,我们一早就想这样做了。”中山市民众镇渔业协会会长刘颖介绍,中山此前没有一级批发市场。新光明市场目前以小批发和零售为主。除新光明市场外,中山部分水产品还通过沙溪之荣水产等几个天光墟批发,产品缺少质量追溯系统,难以满足中高端市场需求。
此次中山各镇区养殖户水产出现滞销,就是家门口少了一个本地水产品长期固定的中转和批发门户,无法打造一个完整的养殖户与消费端直接对接。从塘头到餐桌,所有的环节需要一条产业链的协作,需要搭建一条快车道,打通“中山鱼”从塘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广东月光宝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冯文滔,多年前开始从事养殖脆肉罗非鱼,如今江门有工厂化养殖场,通过安全养殖,再把深加工、流通销售等一起做。“单靠一个企业把全部的链条做完,很吃力,难以形成全链条的对接。”冯文滔很赞成刘颖的观念,希望尽快打通这条整个链条。
刘颖介绍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批发中心目前的招商也已达到了五成。他呼吁,中山的养殖户可以联合其他有实力的商户,花心思做好这个分发中心,弥补这个历史遗留的水产业短板。
目前,与民众水产批发中心签订合同的养殖户及流通户,经营的品种有瘦身四大家鱼、叉尾鱼、泥鳅、黄鳝、生鱼、桂花鱼、脆肉鲩、脆肉罗非鱼、澳洲淡水小龙虾、黄骨鱼、罗氏虾等淡水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该水产品批发中心优化了原来只针对B端(批发)来做的流通链条,在尝试加入C端(零售)。但实际操作当中,还有技术问题,像分割处理、规格定制、流通量控制等还需要优化。该批发和零售的系统打通后,将彻底实现养殖户与消费端直接对接,打通水产养殖的整合产业链条。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张房耿 黄廉捷 程明盛
◆图+4/记者 余兆宇
◆视频摄制/黄艺杰
◆编辑:沙玉兰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