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缝隙写到烟火乡村,作家马伟明中山书展分享他的“双轨人生”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闫莹莹 发布:2025-08-17

8月17日,“《土木堡狼事》历史小说创作分享会——以曹边村文化助力‘百千万工程’为背景”讲座在2025南国书香节暨第十七届中山书展举行,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作家马伟明携新作与现场读者分享了他的创作历程,以及参与中山曹边村“百千万工程”,通过文化振兴助力乡村发展的经历。

分享会现场。记者 王云 摄

《土木堡狼事》这部已被上海动漫公司签约改编为动画的小说,是马伟明继《小学生文言文脱口秀》后的又一力作。

在历史褶皱里撒武侠的种子

在马伟明的故事里,狼孩的“狼性“成长线、江湖门派的恩怨纠葛、虚构小人物与大历史的碰撞,让代表明朝重要转折点的土木堡之变,增添了几分快意恩仇又令人心怀激荡的江湖侠气。马伟明说,他会在创作前不断核实史料,确认真实历史事件中关键人物、关键节点,对引发“想象”的狼人是否真实存在也有引据——这些真实细节为笔下故事奠定了结实的骨架。

而支撑起故事的灵魂,则来自他对曹边村的观察。书中出现的江湖人物,其灵感来源都可以在他身边的人物中觅得踪迹。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冰冷年份,而是无数个鲜活生命的交织。马伟明用他扎实的事实考据,与丰富的历史想象,将身边的乡土人物与历史事件巧妙融合,让每一个角色都仿佛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又带着泥土的鲜活与真实的性格。

在马伟明看来,“写书是一个有趣的过程。作家在写书时对历史和小说人物具有主导权。例如,如果今天我因为心情不好,可以将小说人物的命运描写得悲惨一些。也可能因为哪天开心,会将配角描写得更好。而从历史小说角度来看,我们需要严谨,尽量将虚构人物与真实人物结合。”当一个虚构的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事件紧密相连,通过其命运的描绘,将虚构融入真实之中,最终有了一个全新视角下的历史故事。历史的全貌我们无从“管窥”,但通过个体的视角,我们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它的温度。

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将武侠的种子撒在了历史的褶皱里,让武侠的藤蔓覆盖历史的凛冽与骨架,共同搭建出一个既真实又充满想象的世界。也在真实的历史框架内,用小人物的命运故事,赋予历史新的温度和解读。

在中山找到精神原乡

“我的故事是在曹边村创作的,故事灵感也来源于此。”早在七八年前,湛江人马伟明还在暨大读博士时便已到过曹边村。他在这两年的居住中,找到了与中山这座著名侨村、古村的精神共鸣,“我选择了三个最具代表性的画面,供读者朋友们感受一下我在曹边的生活环境。一个是曹边村的房子,另一个是炮楼,还有一个是曹边学校。我在曹边村生活得非常开心,它不但能提供灵感,还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接纳性。”

而在此之前,马伟明最爱去的是杭州,“那里非常有文化韵味,我去杭州会带着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与欣赏。”但在新曹边村,他仿若找到了精神原乡,“这里的岭南文化,侨乡文化,都与我成长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他在这里找到了创作的源泉,也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曹边村的历史、文化、人物,都成为了他笔下故事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马伟明正式成为曹边村荣誉村民后,更是将这个村的文化振兴与发展,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他躬身入局,创立文化公司,深入参与到村中文创事业、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在他眼中,“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画,而是能触摸、能品尝、能感受的烟火人间。”马伟明用他的四时造物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参与设计了有许多曹边文化元素的文创作品,每售出一份产品都会捐出相应比例的资金用于村里的“百千万工程”。他还带团队投入1500万元在曹边打造“大湾区文化艺术空间”,旨在通过文化艺术的力量,进一步推动曹边村的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

在曹边村的马伟明,“白天是创业者”,说实话、做实事,“晚上则是自己”,以一个创作者的姿态,在文字的世界里尽情遨游。这种“双轨人生”让马伟明内心十分享受,两种身份的交融,更催生了一种“双向赋能“的效应。

他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创作的小说《土木堡狼事》,能成为曹边村的“文化名片”,因此走到哪里“分享创作”,他都会连带着好好分享曹边村,成为曹边村的“文推官”,吸引了更多大湾区的游客来曹边村打卡,感受这里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他在曹边村的乡村振兴实践,又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活样本”,也因此,他笔下的历史不只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还有着乡野泥土的灵气与生机。

从历史到乡村,从历史学者到投身乡村振兴的文化创业者,马伟明用一支笔、一颗心,在中山的乡土上写下了一段自己的历史。他在讲座中说的那句:“心有大愿,行必将至——无论是写好一部小说,还是振兴一个村庄,都是如此。”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注意!来(返)中山人员温馨提示
14378人浏览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