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茶馆的小情怀
[点击视频↑↑↑]
炭火正旺的红泥小火炉,一壶正在沸腾的茶,几样精致的小碟盛上点心,用筲箕等田园风的器具盛上地瓜、柿子、年糕等吃食,甚至还可以选几样诸如墨鱼饼、香肠、鱼蛋这类的小零食。而茶的花样也不拘于“煮”,大热的奶茶、茶冻都可以在这里觅得,方式或泡或煮,出品有冷有热。

“我怀念以前在夜晚摆出来的露天茶摊,可以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
1986年的钱权主业从事高科技农业,之所以做茶馆,并且还开成了连锁店,其灵感来自于一次重庆旅行。他被当地一间“网红”茶馆中所展现的市井生活气息所打动,“我想在中山做一间网红茶馆,既接地气,又有回忆,年轻人也爱去。”

※※※※
雨林TEA是钱权落了地的茶馆梦想,“希望能营造一个轻松的环境,方便聚三五个好友,随便喝个茶聊个天,度过一段无所事事的时间。”2021年,从第一个创业项目中成功退出后,钱权“一时技痒”投入到了餐饮创业中,并且从不讳言自己的野心,“一开始便想打造网红属性。”于是围炉煮茶成为让茶馆“出圈”的利器。

与“围炉煮茶”相呼应的,是茶馆对氛围的营造。“打造网红的商业模式,能出片是关键因素。”作为在自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钱权对“网红”商业模式的社交属性有着天然的敏感。要想做成“网红”,需要让消费者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能拍出“高颜值”的照片。

竹制的桌椅,半开放式的木制大吧台,高至房顶的木制展示柜,一字排开的大玻璃瓶、一幅柿柿如意水彩画,木制格子展示架,复古铁架与陶炉,竹编外套的热水壶……这些被时间淘洗过后留存在人们记忆里的“复古”元素,被一一填充进他的茶馆空间,也将年轻人关于“那些年”的想象一点点具化。
为了增添空间特色,雨林在不大的空间里专门辟出一个迷你小“荷塘”,小小长长的水渠里,种上几株亭亭玉立的荷花,粉嫩的荷花衬着绿油油的荷叶,水面上飘逸出缕缕白雾,带出了江南的烟雨浪漫。

这是雨林TEA茶馆的模式之一。城中不少“网红”茶馆以各种个性化的装修,成功迎合了时下年轻人对“出片”的要求,揉一点旧,掺一点新,带一点奇,玩一点趣。因为氛围自然又惬意,吸引不少UP主纷纷前来,身着旗袍、手持茶盏、伴着茶炉、背倚荷塘,留下一张张精致的照片。
“网红”茶馆往往爱贴“新中式茶馆”的标签,宣称自己在煮一种“很年轻”的茶。在这个茶馆里,没有关于茶的高谈阔论,取而代之是朋友间的轻松交流;茶馆也不拘泥于对茶单一的品鉴,更在意如何满足年轻的社交需求;抛开对传统茶艺的执着,更注重对氛围的营造。在这里,茶只是一种载体和介质,体验才是消费的核心与卖点。

和传统餐饮相比,“网红”餐饮要的就是不走常规路,超高颜值、打造爆款、满足食客拍照社交需求,都是“网红”的必备要素。在这条赛道上,创新、破局往往只需要一个不同的思维,如何创造一种好玩又有趣的方式,让市场接受并迅速掀起潮流才是关键。
“请多聊天”四个大字被钱权放大挂在正门对着的墙上,每一位客人进门便会与之打个照面,“我希望到店里来,大家能放下手机,多多聊天,更好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是钱权打造雨林的初衷,也是他在茶馆的“网红”模式中,“包裹”着的小“情怀”。

与许多茶馆主人一样,个人“情怀”之外,这位茶馆主人十分注重运营模式的打磨。“在雨林的品牌之下我尝试了三种不同的运营模式。”每一间雨林TEA茶馆的旁边,相伴而生的是雨林食堂,提供简餐与咖啡,创造另一种消费场景,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为迎合年轻人的露营需求,品牌旗下主打大草坪露营的雨林Party也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刷出存在感。三枚棋子,每子布局都落在“媒体社交”的热点上。茶只是品牌运营中解锁餐饮商业密码其中的一把钥匙。
“我一直想在中山不断实践一些新的餐饮模式,把周边城市好的新的元素带到中山来。”钱权说,雨林TEA之前,他们已在短短的两年间里尝试过三种风格。“网红的特点是来得快也去得快。”深谙商业规律的钱权,经过几轮探索后,对品牌的下一步发展也有了不同的想法,“最开始我们是想通过不停地换主题,保持网红热度。现在我更想沉下心来,好好地打磨一些好的产品,把它做得更精致,更长久。”
将当季的“网红”做成“长红”,
是更有野心的一种挑战。
这也是所有网红茶馆需要思考的问题。
※※※※
【专题策划】廖薇 明剑
【图片/视频】记者 文波
【采写】记者 闫莹莹
编辑 廖薇 二审 谢琼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