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沙溪古码头上有棵大榕树,像很多地方一样,只是不在村口,而是在半山腰,可是放在宋朝,这就是村口。
在古码头往下看,下面的新的旧的房子密密麻麻,一坡向北,最低处的海傍街起码低了十米。近千年的沧海桑田,海退陆进,圣狮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样子,狮滘河延绵而过,一边是聚居地,一边是耕地。
沙溪圣狮村古迹文物甚多,保存着十几处明清时代文物,更有着古海蚀遗址。建于明代的洪圣殿佑立村间,两座清代百岁牌坊傲立村道,中山最早的慈善机构团益工会(创建于1914年)屹立在古码头旁边,共同守护这一方水土。
民以食为天,华记食店在古码头旁边,可惜,我们到的时间没有红遍全网的焦糖脆麻花,据华叔介绍,因为要避开湿润的南风,要到八月初一才开始制作。不知不觉从1978年华叔18岁开始接他父亲经营了三十多年的店,又在不经意中过了三十多年,耗尽了两代人,又养活了两代人。
沿二邨埗头路往下行,一路的青砖老屋,藏尽了岁月,阅尽了沧桑,那爬满青苔的墙上,又藏着多少故事。一边的墙上,又描绘着一幅幅笨拙的充满童趣的墙绘。
海傍街上,气势不凡的老人居家中心已经开门迎客,几栋沿街的高大建筑正在翻新。据村里老人彭伯说,这都是村里的物业,统一做旧翻新,与周围环境更加匹配,全国敬老示范村,省宜居示范村,省市卫生生态村,珠三角最美生态乡村,一连串的荣誉砸在我们头上,都不知道是啥意思,反正就是越来越好了,彭伯非常高兴。路两傍不时有买菜的人路过,脸上坦然祥和,彭伯不时地跟人打招呼。最夸张的是一个偌大的圣狮文化广场,占地怕有几万平米,每到晚上,这里是比趁墟还热闹呢,彭伯非常自豪。
说起圣狮村,不能不提的是“四月八”了,作为省级非遗项目的“四月八”,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每年的四月初八巡游,已经成为附近乡镇的节日,当今的“四月八”,已经发展成龙、凤、狮、飘色以及鼓乐花篮等一起参与的大型民间艺术巡游,观众可达几万人之多,就在圣狮文化广场举行。而附近的老人家趁机与多年未见的老闺蜜,老伙伴相聚,其乐融融。而伴随着“四月八”的日渐流行,如狮乡蚬肉粥、栾樨饼田艾包、番鬼薯煎堆、咸煎饼…等光看名字就让你食指大动的各种民间小吃迅速向四方扩散,形成了以圣狮村为中心,辐射附近几个村的小吃网红点。
“好女莫嫁圣狮男,那时候苦啊。”提起八十年代以前,红梅带着笑跟我说;“田地多,一天到晚都弯着腰侍候着田地。除了村里的,在斗门还有一百亩的围垦地,每年农忙时候还要派人去耕。”可这些都与红梅没有关系,一结婚就承下了夫家的小店。
红梅的店专营狮乡小吃,品尝着清甜的蚬肉粥,松脆软化的蚬煎饼,还有那里嫩外焦的油粽,坐在圣狮桥底,吹着凉爽的带着水气的河风,夕阳下,浅浅的狮滘河水,缓缓流动,水流清澈而又明亮,映照着两岸成排的落羽杉树,皆镀成了一层金黄色,竟觉得像在画中。
(作者:陈龙辉)
“品忆香山”主题征文活动正在进行中
欢迎进入“中山+”首页投稿
编辑 唐益 二审 张鹏 三审 向才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