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上班时间,何锦燊的身影总是准时出现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走廊上。他快步走进医生办公室,换上白大褂,开启一天的工作:交班、分组查房、整理医嘱、收治新患者……日与夜交替,白班与夜班往复,这样的节奏,是他今年1月入职以来的日常。这位中山小榄籍的年轻医生,用“学成归来”的选择,诠释着人才与家乡的“双向奔赴”。

自“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开展以来,市人民医院今年已招聘人才160余名,“其中医师100余名、护士50名、科研人员3名。新入职医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100%,超过60%毕业于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院校,专业覆盖医院各专业,与临床、科研需求精准契合。今年还有4名博士后入站,涵盖生殖医学、外科学、影像医学等多个关键领域。”谈及此,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蓝怀仁笑逐颜开。
“归巢”之选
用专长守护家乡群众胃肠健康
“我想为家乡群众尽一份力。”这句简单的话,是何锦燊从医路上的坚定信念。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攻读硕士、博士期间,他专攻炎症性肠病诊治。这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随着工业化进程发病率持续攀升。他导师在中山开展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更让他意识到家乡患者的迫切需求。这份初心成为他孜孜不倦的动力。研究生期间,他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6篇SCI论文,为临床实践打下扎实理论基础。
何锦燊与市人民医院的缘分,始于本科时期的半年实习。“人民医院的医疗水平处于市内顶尖,在全国的地市级医院排名里也是名列前茅。大家执医问诊时的团队协作氛围也非常好。”这份初印象让他在求职时主动向该医院靠拢。硕士毕业时,何锦燊就向该院投递了简历。入职和升学博士的选择同时到来,他决心继续深造。
多年来,他持续关注着市人民医院,先后参加过多场该院的招聘会进行了解,也持续通过本地媒体关注该院的发展和岗位动态。“去年我面试时,院和科室领导非常认真倾听我的研究方向和需求,那种求贤若渴的态度,让我感受到被尊重,我觉得我和医院是‘双向奔赴’了。”他笑着说。

入职后的体验印证了何锦燊这份选择的正确。依托“三级查房制度”衍生的带教模式,他快速上手适应在消化内科的工作。从精准开药治疗、动态跟踪病情,到护航患者康复出院,每一步都有带教老师指引。此前有位患者因持续性腹胀、腹泻就诊,经多项检查后疑似克隆病。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他结合胃肠检验结果细致制定了药物治疗方案,并结合膳食营养干预,最终帮助患者缓解病情。“看到患者从痛苦中缓解,重新回归正常生活,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何锦燊说。
与此同时,市人民医院还给予医护人员充足的科研经费,鼓励大家积极开展临床研究和科研项目。何锦燊所在科室主任也常鼓励他们多与其他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提高整体科研水平。何锦燊表示:“这些支持让我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发挥自己专业所长。”
中山的人才政策,何锦燊了然于胸,也享受到了。如今,何锦燊住在市人民医院给他安排的人才公寓中,通勤步行仅需5分钟。“医院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笔安家费,市级层面也有安家费和科研经费支持,这对我们生活安家、事业发展都有非常好的扶持作用,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何锦燊说,这座城市不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用宜居的环境、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安心扎根。如今,他常向师弟师妹推荐家乡:“这里既有专业成长的沃土,也有生活的温度,是实现价值的好地方,值得选择。”
健全保障体系
让人才充分施展才华
“今年招聘成效是近几年来最好的!”蓝怀仁介绍道,得益于全省铺开“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市委组织部和市人社局今年3月组织各企事业单位前往北京揽才,这让该院首次进入清北高校招生,“这为我们搭建起了与清北交流交往的平台,有助于后续从清北高校引进人才”。
“今年我跟随人社部门先后去了北京、澳门、香港、武汉、南京等地高校引才,政府的服务好,我们招引的成效也好!”市人民医院组办主任李镒强连连称赞。他介绍,今年,该院依托省、市级组织的“百万英才汇南粤”全国性招聘活动,不断拓展人才招引半径,已先后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等10多所双一流高校,累计吸引百余名优质医学人才,加速人才集聚。
人才是提升诊疗水平的核心,是突破科研瓶颈的关键,更是培养医学后备力量的基础。近几年来,市人民医院坚持以“多渠道、广覆盖、高精度”的思路开展人才招引。一方面,该医院通过医院官网、官微发布招聘信息等开展专项校园招聘;另一方面,该医院积极参加由省市组织开展的省外高校组团招聘。在释放岗位需求方面,该院将科室紧缺需求升级为战略层面规划,结合高水平医院建设目标,调研各科室人力结构,明确岗位资质与技能要求,确保人才“招进来就能用、用起来能出彩”。除了引进各类人才160余名外,今年该院还有来自东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的4名博士后入站,精准匹配医院生殖医学、心胸外科等关键领域需求。

人才引得进,更要育得好、留得住。李镒强介绍,市人民医院从科研支持、临床历练、职业晋升、政策扶持等多个方面为人才搭建“能干事、干成事”的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人才提供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申报通道;“名医带徒”“亚专科轮岗”等机制助力人才在疑难病例诊疗中快速成长;不断完善的“临床+科研”双线晋升通道则打破人才发展壁垒,让人才在职称评审、学科带头人选拔中充分施展才华。
“市级政策和支持也帮助我们不断扩大人才‘蓄水池’。”李镒强表示,市人民医院将市级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科研平台建设等政策和扶持与《中山市人民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规定》有效结合,为博士、博士后等人才提供叠加支持,搭建起从住房便利到科研经费、从生活补贴到职业发展的全方位保障体系,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编辑 张英 二审 朱晖 三审 岳才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