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头镇基孔肯雅热患者自述:小蚊子可不是小麻烦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柯颂 通讯员 梁坤龙 陈图铿 发布:2025-07-31

7月30日上午,南头镇广济医院的防蚊门厚重而美观,玻璃门后,药水的气息与淡淡的艾草香交织。穿过两道门,住院区8楼的病房里,61岁的梁阿姨正坐在崭新的蚊帐里翻看着手机日历,“就是这不起眼的蚊子,差点把我‘撂倒’喽。”见记者进来,她笑着摆摆手,语气里带着后怕。

梁阿姨在医院接受治疗。 记者 柯颂 摄

蚊虫“偷袭”酿病痛

“7月23日那天,我正蹲在阳台浇花,腿上突然痒了一下,随手拍了拍没当回事。”梁阿姨掀起裤腿,膝盖处还有个浅浅的红印,“没想到两天后,右膝盖、手指头、脖子就开始疼,走路像踩在棉花上,动一下疼得钻心,头也昏沉沉的,浑身没力气。”

7月25日,被家人搀扶着送进医院时,梁阿姨已经疼得直不起腰。“当时以为是风湿犯了,结果医生又打针又吊水,折腾两天才缓过劲来。”她咧开嘴笑,眼里却带着认真,“后来才知道叫‘基孔肯雅热’,这名字绕口得很,我学了好几天,现在有时还说错。”

谈及康复后的打算,梁阿姨的语气严肃起来:“我要去跟左邻右舍念叨念叨,这蚊子可不是小麻烦,防蚊灭蚊得成习惯,不然谁都可能遭罪。”

隔壁病房里,60岁的外来务工人员饶叔靠着枕头揉着膝盖。“工地上蚊子多,那天下午突然就发烧到38度多,胳膊腿像被拆开了一样疼,工友赶紧把我送来了。”他皱着眉回忆,“一天一夜疼得夜里睡不着,真怕留下后遗症。”7月24日,他因基孔肯雅热核酸阳性入院,如今虽已退烧,但想起发病时的煎熬,仍不住叮嘱:“大家千万别大意,工地上的积水坑、杂草堆都得清干净,被蚊子咬一口,太遭罪了!”

并举守牢健康门

“出院后记得每天检查家里的花盆、水桶,别留死水;出门穿长袖,晚上睡觉用蚊帐……”在饶叔的病床前,医生覃健正拿着防蚊手册反复叮嘱,这样的“唠叨”,他每天要对每位患者说上两三遍。从症状识别到家庭防蚊,从复诊时间到应急处理,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清清楚楚。

饶叔被蚊子叮咬感染基孔肯雅热。 记者 柯颂 摄

自南头镇出现基孔肯雅热病例以来,广济医院的行动早已跑在疫情前面。“院长挂帅,当天就成立了防控救治领导小组,全院资源一把抓,确保不耽误一分钟。”医院防控办负责人介绍,从临床医生到后勤保洁,全员连夜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指南培训,“连保安师傅都能说出‘关节痛、发热、出皮疹’这三个典型症状,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漏诊。”

在住院区,“清积水、灭蚊虫”的红色标语随处可见。保洁人员每天三次巡查绿化带、排水沟,连消防栓旁的小水洼都要用干布擦净;蚊媒密度监测点从原来的5个增加到12个,数据实时上传卫健部门。“你看这蚊帐,还有每个病房新装的纱门纱窗,都是提前预判疫情后紧急增配的。”医院相关负责人指着68张升级后的病床说,“三层病区全部改造,就是要让患者住得安心,也杜绝院内交叉感染。”

发热门诊还开通“绿色通道”。专门设立的基孔肯雅热免费筛查采样点前,市民登记、采样、离开,全程不超过5分钟。“基孔肯雅热核酸实验室每天三批次滚动检测,最快4小时出结果,不用来回跑。”正在采样的市民张先生说。此外,医院还配合卫健部门,在6个社区卫生站、3个便民采样点,护士轮班驻守,随到随采,群众出工前就能做,不耽误干活。

目前,梁阿姨和饶叔的病情都在好转,该院已有多位患者康复出院。从患者的“现身说法”到医院的周密部署,这场与蚊虫的“较量”中,每个人都是防线的一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深读|全城集结,抗疫线上的青春防线
原创 16668人浏览   2025-07-30
人人都是“防蚊灭蚊行动派”,招式有→
原创 11043人浏览   2025-07-30
上半年中山空气质量排名全国第13
原创 10318人浏览   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