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在粤语里与“中状元”“中彩”“中奖”“中标”的“中”谐音,于是有人说:粽子不仅是传统美食,也是一种吉祥物。中山粽食的风俗历史悠久,明代《香山县志》记载,宋代已经流行,经久不衰,近代通过华侨已经流传到世界各地了。近年由于外来人口及游客剧增,他们有感于沙溪芦兜粽制作工艺、选料特色以及外观、口感等,誉之为粽中之王,简称“粽王”。
粽王,第一是它的个头特别大。上世纪沙溪墟有间桃园茶楼,曾制作高三尺三寸、内有三十三只鸭蛋黄的巨粽吸引顾客。因为一只便可以让八口之家饱餐一顿,因而轰动一时。古代越(粤)人以大为美,以新奇为美。芦兜粽的原产地沙溪一带,曾发现多处古越文化遗址,秦汉以后才陆续有中原人到来,中山芦兜粽如此特别,是因为兼具了中原农耕文明与岭南古代文化的双重基因。笔者今年已经八十有余,少年时代曾经听老一辈人说:把粽子做大,也有子孙繁昌的寓意。粽叶裹于外以像胎衣,粽绳缠绕像脐带,粽内含蛋黄、莲子、花生、肉类,有早生贵子之喻。因此,外地的粽子普遍小巧玲珑,它却以大取胜。

第二,粽王的外壳与众不同。别人多用竹叶、箬叶、荷叶、苇叶包扎。它用的是芦兜叶。芦兜生长在水边,极其粗壮,没有病虫害,叶片两边及底部长满刺,牛羊见它都要绕道走。人弃我取,化腐朽为神奇是岭南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一条长约两米的叶子,先刮去它满身的剌,让阳光晒半天,最后用开水浸泡使它变柔韧,就可以用来作粽叶了。由于芦蔸叶长而有韧性,一片胜过几十片竹叶,省时省力省料。又据老中医们说:芦兜叶有清火,散热,减肥等功效,何乐而不为?
第三,粽王捆扎用的细绳也与众不同,不用北方的粗麻线,不用海边的咸水草,而是用一特制的“蕉草”。大蕉(芭蕉)收获之后,把树身砍倒,像剥竹笋一样把它剥开晒干,撕成一条条小绳,这就是蕉草了。“蕉草”也算是隆都人的一发明吧。它比咸水草长而更坚韧,又是废物利用,而且蕉草的蕉香沁入粽内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味,何乐而不为?
第四,粽王蒸制的炊具和燃料与众不同,要用宽口的大缸子或瓦瓮,叫作“粽塔”。这“塔”可以装下几十斤糯米的粽子。也不用普通炉灶,要用砖头在通风且能挡雨的地方围一个“粽堆”,视粽塔多少,粽堆可大可小。除了生火的一刻,也不烧柴草,燃料是秕谷或谷壳,这时正是水稻夏收之后,这些废物被派上用场了。期间由一位长者值班,不断添加粽汤(水)和燃料。燃烧的秕谷没有明火,像燃点的香烟一样,文火从傍晚一直到第二天的清早。天亮的时候,整个小村都弥漫着南国粽香。
第五,传统的品尝方法也与众不同:别的粽子是人手一个独享,粽王却是一家人团聚共享,剥开芦兜叶,不用刀叉,而是用麻线“界”开成小块:左手拿粽肉,右手拿着线的一头,另一头用牙齿咬紧,把线绕粽肉一圈,慢慢用力一拉,一分为二了,反复几次,便分割成许多小块了。

第六,粽王制作的场景与众不同,在全国各地,制作粽子是各家各户的事,但粽王喜欢合伙制怍,制作过程也是一次芳邻聚会。因为这既节省燃料,互通有无,又可相互切磋技艺。在这个时候,妇女们总是显得特别能干,也特别愿意相互帮助,平时一些积怨或隔阂,都在这一刻化解了。
第七,粽王制作的时间原先也与众不同。多数安排在农历七月十四前后。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这主要与当地农时有关,七月中旬正是水稻夏收夏种结束的时间,这时家家有新米,人人有闲暇,便利用这个时间庆祝早稻丰收,拜祭祖先,走访亲友。近年,由于它声名鹊起,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生活水平提升,粽子从节令食品逐渐演变为日常小吃,这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此外,与众不同的还有:把用剩的芦兜叶撕开成丝带状,编织成小鸡形的粽子壳,再装入泡透的糯米、红豆等与粽子一起蒸熟,叫作“鸡仔盒箩”(隆都话,意为小鸡的礼品盒),也叫“芦兜鸡仔粽”,用粗线和小竹子串起来,是小孩的宠物,可以满街向别人展示,可玩可吃,也增添了节日的气氛。可惜,掌握这种手艺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
总之,从选材、制作到品尝,粽王都充满仪式感、庆典感、新鲜感,都具有互动性、娱乐性、创新性,因而它不仅是美食,也是吉祥物,是香山文化的精神符号,贯穿祭祀、民俗、饮食的方方面面,在历史沉淀与现代创新中历久弥新。
中山沙溪芦兜粽,被誉为粽中之王,实至名归!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500字以内,欢迎短文,可配图,图片必须原创。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