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作家黄廉捷新书《喜隆桥边》分享会举行:三年创作历程是“与土地对话的修行”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柯颂 发布:2025-09-20

9月20日,中山纪念图书馆内书香与灯影交织,“品读湾区”9+2城市悦读之旅系列活动之“桥边人生——探寻《喜隆桥边》的湾区书写”分享会在此举行。该书作者、中山市作协主席黄廉捷,香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梁文生与主持人中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捍红一起等围绕作品展开对谈,探寻作品的人物塑造、岭南韵味、叙事结构、情感内核与时代价值,挖掘基层文学创作活力。

主持人与作者黄廉捷、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会会长梁文生围绕作品展开对谈,探寻作品的人物塑造、岭南韵味、叙事结构、情感内核与时代价值。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三年沉潜中的乡土叙事

黄廉捷以“融入乡土,与鱼同游”为核心,剖析《喜隆桥边》的创作肌理。这位从诗歌转向长篇小说的作家,将三年创作历程比作“与土地对话的修行”。他说,创作冲动源于中山渔业养殖人的鲜活故事——那些在脆肉鲩池塘边弯腰的身影、在生鱼养殖场与风浪博弈的双手,让他决意用文字搭建一座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文学之桥”。

作者黄廉捷分享创作经历。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他笔下的主人公陈大阳,从“陈大扬”到“大阳”的改名细节,暗藏着人物“纯阳之躯”的精神密码——这个本想闯荡都市的青年,因五叔的鱼塘困境留在家乡,在咸淡水交汇的冲积平原上,既承袭“敢为天下先”的老广基因,又在全球化浪潮中淬炼出“伶仃洋般的复杂张力”。而女主人公黎秀芬,则是珠三角客家女性的缩影:“她蹲在鱼塘边分拣鱼苗的背影,像极了岭南大地上无数个既守着灶台又望向远方的女性。”

创作的艰辛里着生活的盐粒。黄廉捷坦言,写作至半时父亲病重,他在医院与书桌间奔波,“父亲如家乡那棵老榕树,倒下时我才懂得根系的重量。”这份遗憾最终化作书中招爱娣的善良——那个名字自带“岭南温度”的妇女,在雪珍家危难时伸出援手的细节,恰是作者对乡土人情的深情回望。

桥边符号里的湾区基因

在与梁文生的对谈中,“岭南性”成为破题的关键。梁文生以文化学者的视角指出:“喜隆桥不是地理坐标,而是精神图腾。它横跨的不仅是河流,更是传统与现代的认知鸿沟。”当陈大阳用直播卖鱼打破“老广”的保守,当黎秀芬用客家酿豆腐的手艺串联起产业链,书中的“桥边人生”实则是大湾区文化融合的微缩景观——咸淡水交融的水文特征,恰如广府、客家、潮汕文化在青年血脉中的碰撞共生。

黄廉捷补充道,方言的植入是他刻意为之的“文化锚点”:“‘得闲饮茶’‘湿滞’这些词语,不是标签,而是让文字沾染上珠江水汽的露珠。”而梁文生则进一步解读:“鱼塘、龙舟、镬耳屋这些意象,构成了岭南的‘文化指纹’,当陈大阳在桥边点燃鞭炮,那声脆响里有整个大湾区的烟火气。”

谈及结局“事业爱情双丰收”的设计,黄廉捷说:“这不是童话,而是对大湾区青年的致敬。他们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挫折,比书中更残酷;但他们创造的奇迹,也比虚构更动人。”梁文生则认为,这种圆满是“现实主义的浪漫化表达”:“当陈大阳们把鱼塘变成‘数字农场’,把鱼干变成‘网红特产’,他们书写的正是中国乡村的‘可能之书’。”

读者眼中的时代共鸣

互动环节中,一位家里从事水产养殖的青年读者提问:“陈大阳遇到的技术瓶颈,在现实中如何破局?”黄廉捷当即分享创作时采访的真实案例:“三角镇有位90后姑娘用区块链溯源鱼苗,就像书里黎秀芬做的那样,传统产业的革新从来不是闭门造车。”另一位中山本地读者则感慨:“招爱娣帮邻居晒鱼干的情节,让我想起外婆总把腊味分给巷口的独居老人,岭南的温暖从来藏在细节里。”

现场互动。见习记者 张景天 摄

现场还举行了赠书仪式。作者黄廉捷将15套《喜隆桥边》赠送给中山纪念图书馆。

据介绍,“品读湾区”9+2城市悦读之旅系列活动是中山纪念图书馆精心打造的品牌活动,联动粤港澳大湾区11城,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公共图书馆联盟,2020年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推出25项大型活动,超过564万人次参与。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