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加快媒体转型和融合发展,鼓励采编人员坚守一线岗位,潜心钻研业务,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近日,中山日报社与南朗街道合作,开展“走读新区 书写南朗”主题新闻拉练活动。本次拉练活动的作品,全方位反映了翠亨新区(南朗街道)近年的变迁——马鞍岛的发展、治水的成效、乡村振兴的成果、农文旅融合的实践等。
现刊发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翠城1号,曾是南朗街道令人退避三舍的废品回收站,塑料瓶堆积成山、废铁锈蚀斑驳、货车驶过扬起漫天灰尘——这是它留给许多人最后的印象。而如今,站在同一片土地上,眼前是6栋现代化厂房,背靠青山,玻璃幕墙反射着湾区湛蓝的天空和低垂的白云。这里已是南朗首个村企合作“工改”项目——翠亨智能制造国际企业谷。

“厂房正在装修,很快就能搬进来了。”深圳漫游通全球数码公司的负责人王蜀文站在厂房前,语气中带着期待。他的企业从事电子品类及周边产品和小型家具用品生产销售,业务覆盖亚马逊、eBay等全球电商平台。年产值约1亿元,是首批签约入驻“翠亨智能制造国际企业谷”的企业之一。
王蜀文来自深圳龙华,他看中的不仅是中山的成本优势,更是这里的效率与服务。“园区十天内就帮我们办好了消防和装修手续,大大缩短了投产周期。”入驻翠城1号后,该公司计划投资3000万元,用于经营电子产品研发及跨境电商项目。“知道这里过去是废品回收站,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不一样”的背后,是一场由政府推动、国企运营、村集体参与的“工改”试验。
这片95亩的土地,曾经是南朗第二工业区的核心地块,但也因其低效能、高污染、安全隐患突出,成为区域发展的“死角”。2022年,在中山市“工改”政策支持下,翠亨城市更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更公司)进场,办理村集体用地转国有建设用地手续,并探索出“村企合作”模式。
“我们不仅要改出空间,还要改出信任。”翠亨城更公司产业服务部经理黄浩强说。他们为村集体提供“改造期间租金补偿+改造后物业返还+代运营”的方案,确保村集体“短期不减收、长期有增益”。这一模式迅速赢得支持,一个月内全村表决同意,清拆工作迅速启动。
项目启动之初,翠亨城更公司提出建设性的方案:预招商+定制化+优服务,确保新建的厂房精准匹配市场需求,避免“建成即空置”。在“预招商”方面,主动出击,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智能制造产业需求;在“定制化”方面,了解到深圳高端电子磁性元器件企业——联振电子集团的扩张需求时,城更公司根据联振电子具体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参数、空间布局、环保要求等,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设计与建造,为企业节省时间。最终,联振电子集团被诚意和专业打动,一举购下翠城1号全部可售定制厂房。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高达12亿元,年税收贡献超5000万元,成为园区当之无愧的产业“定盘星”。如今,园区已引进5家企业,涵盖模具、电子、运动器材、灯饰等领域。
站在园区的招商服务中心,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污水横流、电线私拉乱接的废品站。现在,绿化带簇拥着崭新的厂房,物业管理人员正在对接几家意向企业。“翠城1号招商去化率已超91%,两个月后将全部完成出租”。黄浩强指着身后的大楼说。
改变不止于土地。通过工改,原先困扰周边的环境污染、基础设施落后、风貌破旧等问题也得到系统治理。废品站走了,智能企业来了;脏乱差消失了,现代园区建起来了;村集体收入从依靠低端租赁转向可持续的分成模式。改造前村集体年租金约100万元;改造期间租金由城更公司补贴,达到收益不减;改造后,南朗村获得15000㎡还迁包租物业,年租金225万元,实现了村集体收益翻番。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一次产城融合的深度实验”,黄浩强说。如今,“翠城1号”已成为中山“百千万工程”中的标杆项目之一。而其背后所探索的“村企合作”“代运营+返还”“全周期收益保障”“预招商+定制化+优服务”等机制,正在南朗更多区域复制推广。
从废品回收到智能制造,从土地低效到产值跃升,这片95亩的土地不仅完成了物理形态的蜕变,更成为湾区城市更新中的一个温暖注脚——只有让村集体共享红利,让企业愿意扎根,改革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编辑 陈吉春 二审 陈伟波 包凯莹 三审 赖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