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中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有关负责同志和市各文艺家协会、市电影产业协会、中山影视城代表参加会议。会上,我市6位文艺工作者结合工作实际谈学习体会并作交流发言。

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重要回信,既是巨大鼓舞,也是有力鞭策。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崇德尚艺,以文化自信激发攀登时代高峰的文艺力量;讴歌时代精神,以精品佳作展现奋进的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艺术繁花礼赞新时代、讴歌人民,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议指出,全市文艺工作者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同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起来,把握文化文艺工作正确方向,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坚定文化自信,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中山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一要持续推动“文化兴城”建设。研究落实广东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政策包”措施,推进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擦亮中山文化文艺品牌,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文化惠民的普及度和覆盖面。二要深入挖掘传承香山文化。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活化利用郑观应、吕文成、方成、阮玲玉、萧友梅等名人文化资源,将大环村、左步村、南文村打造成为“百千万工程”文化特色精品村。三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聚焦“百千万工程”“工改”“治水”等重点工作,创作一批反映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现实题材作品。四要注重队伍建设和平台搭建。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与全国性、国际性平台交流合作,推动中山市文艺精品“走出去”。
市影视家协会:
影视创作要扎根沃土、贴近人民
市影视家协会主席宋璋表示,总书记的回信体现了对影视产业和艺术的高度重视与殷切期许,为广大影视工作者注入了强大信心与精神支撑。他强调,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影视创作的宝库与源头在于生活点滴,尤其植根于中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时代脉动中。扎根沃土、扎根人民、落到实处,才能以影视语言真挚表达对城市、时代及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

宋璋认为,讴歌、记录和展现时代风貌是影视创作者的使命和担当。应立足地方沃土,把握时代脉搏;要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加国际化的创作方向、国际化的视野以及国际化的语言,通过多元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加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中特有的潜质与魅力。同时他也提到,影视创作离不开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以及创作者的全情付出。呼吁社会各界、政府部门等多方形成合力,通过持续投入与坚定支持,为影视产业的壮大发展及再创佳绩提供坚实支撑。
市电影产业协会:
以创新举措助力湾区电影产业协同发展
市电影产业协会会长郑永同在会上回顾,中山电影产业起步早、根基厚,从胶片到数字时代始终以先锋姿态领跑全国,为本土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十足信心与宝贵动力。他表示,总书记的回信让协会全体从业者备受鼓舞,力求将指示精神落到实处。

多年来,协会着力将中山打造为覆盖城乡、校园及社区的电影文化示范地,通过创新发行模式、开展公益放映等举措扩大中山电影文化影响力,同时严守版权底线,杜绝盗版及非法下载内容,相关经验值得推广。他建议,进一步在全省、全市图书馆等公共空间拓展放映场景。
面对行业挑战,协会正积极探索新模式,力求以创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产业协同发展。郑永同强调,中山电影人始终怀揣激情,将持续深耕创新,力争在今明两年让更多新业态、新成果落地见效,为观众呈现更多精品佳作,为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贡献中山力量。
中山影视城:
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
“一部剧能活一座城,一部好剧能产生巨大的正能量。”中山影视城总经理赵学民在发言中说道,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艺术家的嘱托,更是对影视基地建设的鞭策。

赵学民表示,影视作品是讲好中国故事最生动直接的方式,而影视城不仅是场所提供者,更是文化内容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中山影视城不仅要为剧组提供优质的拍摄环境,更要主动思考如何用好历史文化载体,服务更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如何通过优化服务、提升配套,吸引更多讲述中国故事的剧组入驻,塑造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中山影视城作为中山先生精神的重要展示平台,其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历史背景都与讲好中国故事高度契合。”赵学民透露,中山影视城目前正积极推动文化赋能工作,深入挖掘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与中山影视城建设的内在联系,将历史文化教育与影视创作有机融合。未来,将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推动数字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吸引更多优秀项目,让中山影视城真正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
市作家协会:
作家要主动作为,构建“中山故事库”
市作家协会主席黄廉捷发言,他表示,总书记的回信对文艺工作者而言是极大激励,信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的殷切嘱托,不仅赋予了大家沉甸甸的信心与力量,更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黄廉捷认为,影视产业的繁荣离不开优质文学文本这一“源头活水”,而文学价值的充分体现,也呼唤着与影视艺术形式的深度融合和创新转化。中山影视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文学赋能这一关键环节。他倡议作家主动作为,成为优质内容“供应商”与创业孵化器,助力构建“中山故事库”,挖掘本地历史事件、名人传奇、“非遗”故事及中山人的奋斗历程等,转化为文学母本,推动中山影视产业升级。
他透露,中山作协计划推进重点题材创作,组织作家打造反映中山文化底蕴、富有戏剧冲突与影视改编潜力的小说、剧本大纲,涵盖乡村创业、特色产业、“工改”“治水”等文化与现实题材。后续将联动影视产业,推动文学与影视同步规划,打通“文学作品—剧本—影视成片”产业链,以文艺力量赋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
市戏剧家协会:
文艺工作要“内联”也要“外联”
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豆清华认为,文艺工作要“内联”也要“外联”。文艺工作者既要练好内功、夯实基础,又要注重联动协作,形成合力将文艺工作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她建议,中山文艺发展可从多维度推进:一是深挖本土文化资源,以中山历史文化底蕴、岭南风情为根基,围绕名人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等创作源泉,延伸拓展如音乐话剧《中山先生》相关项目,将香山建筑艺术、侨乡家国情怀融入文艺创作;二是坚持创新,紧扣污水治理、“百千万工程” 等现实焦点,结合技术手法开展文艺创作、短剧拍摄,推进文化精品剧目衍生系列短剧开发;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引进新生力量、孵化人才;四是深化交流合作,打造湾区影视合作基地,融合湾区资源,以联合拍摄、交流访问等形式,推动中山影视作品“走出去”,引入外部资金技术,助力文化事业发展。
“基层文艺工作者也将紧跟党的步伐,牢记创作根本问题,推出更多彰显时代精神、人民情怀的精品,为中山文化建设添砖加瓦。”豆清华倡议。
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构建有思想、有温度的文艺评论体系
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苏小红在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山市影视产业呈现出稳步发展态势。一方面,本土影视创作逐渐崭露头角,纪录片屡获业界大奖;另一方面,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吸引影视制作团队取景拍摄。但应清醒认识到,中山影视产业仍存在作品影响力有限、产业链不完善、评论生态不成熟等短板。

她倡议,在此背景下,文艺评论工作应作为纽带连接创作与市场,推动中山影视产业质的飞跃。应遵循“崇德尚艺”的价值取向,从四方面发力:一是立足本土,挖掘中山影视的文化根脉,聚焦本土创作,倡导在地性评论;二是搭建平台,促进创作与评论良性互动,打造香山沙龙品牌、举办中山影视评论奖、与高校合作培养青年评论人才;三是创新表达,利用新媒体打造多元评论模式,让评论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四是放眼全国,加强湾区城市评协联动,借全国作品发声,提升中山评论辐射力。
“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重要推动力,市评协将扎根中山这片文化沃土,以敏锐的洞察、真诚的表达、开放的胸怀,共同构建有思想、有温度的文艺评论体系,为中山影视产业乃至中山文艺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苏小红表示。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