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旭日||广式烧味(美食/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谭旭日 发布:2023-10-26

广式烧味

一部粤菜史,半份是烧味。

说起粤菜,当然得本土食客才能算正宗的评论家。我充其量算是半拉子食客,虽说在粤生活二十年,对粤菜的历史也略知一二,偏偏对烧味的技法有所了解。

▲ 广式烧味(图/谭旭日 提供) 

以九龙烧味为例。早年,在三水城区,逛三广累了,要寻味就得去对面的同福路。从小吃一条街,到同福餐饮城,都是上乘之选。我特别喜欢同福路雅豪居小区的门面,各种各样的面点、西酒分店,还有各种烧卤食品,面食,不一而足。我几番去九龙烧味,店门口的摆设,只见油光红亮的大烧鹅挂在玻璃窗后闪着诱人的光泽,烧鸭亦是。还有皮脆肉白的烧肉,烧排骨,瞬间让人想起三水本土的酒席上,那种酥脆的,嘎吱嘎吱的炸裂声,令人欲罢不能的感觉。

三水老街坊对于九龙烧味的记忆,大抵从2006年开始。祖籍清远石角镇的吴卓芬,自小随父母在三水西南长大。青年时期,吴卓芬回乡做过公社司机,也在地方公安局做过司机。改革开放初期,随父亲去了香港做建筑,扎钢筋半年,在小舅子的介绍下,到香港英都烧腊茶餐厅打杂做“油鸡仔”。由于他肯干活,嘴巴也甜。深得师傅们的喜爱,遂将烧腊技艺传授与他。当年,他每月的收入一千五百元,成为内地亲友羡慕的对象。新千年开始,英都烧腊茶餐厅大老板移民,吴卓芬在牛头角自己创业。2006年,回三水广场对面盘下了一家饭店。

此后,九龙烧味成了小城三水的一道记忆。

三水人喜欢烧腊,去菜市场买菜顺手带一盒烧鹅。不想做饭,可到烧腊店里斩几块烧味,配份青菜和米饭就是一餐。九龙烧味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扩大。最高峰时期,九龙叉烧光三水区就开了16家分店。生意之火,一时无二。

吴卓芬说,九龙烧味的制作,用材讲究,用时讲究,不用冻肉,坚持新鲜,光凭这几点,就做到的匠心打造。日常,他每天坚持给新鲜的肉类把关,香料把关,以及对挂炉的方位、火候的控制。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按照香港学艺时的道法进行。

在讲述烧鹅制作上,吴老说,一定会选择十斤半的鹅,这样的鹅一般是草鹅长到九斤左右后,在棚里喂养一个多月的谷物催肥长到十斤半。吃了谷物的鹅,皮下有一层薄薄的脂肪,做出的烧鹅才会香脆。

在烧味制作上,吴老说,一般要选择猪颈背脊那块半肥瘦的肉,一头猪也就五六斤左右。不选其他杂肉,以假充次。烧肉也是,选用最好的五花肉,一只猪只有两块。要严格把关,才能出得上品。

吴老今年六十八岁,依然坚持匠心,固守传统。他说,自己做烧味后,一直敬重对食材的选定,坚持传统,才能让每一件产品出来,保持最好的香气,味道,以及品质。在三水区食品加工基地,我们都其工厂探看,严格的操作,卫生的环境,每一样的动作流程都给客人留下好印象。

如今,时代在发展,吴老爷将技术与店子逐一交给弟子梁剑辉管理。他一如既往的在前端为产品把关,还在前几年收了关门弟子。

那日,我与友人再去九龙烧味吃饭。遇到几个老街坊,他们中有的是一家人出动,有的是单个来寻味。一位从小在西南实验中学读书过的中年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吃饭。他说,大学毕业后离开家乡,最念的数烧味这个味。虽说广东的美食多,但九龙烧味这个老味道终究难寻。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很难在异乡寻找这种品质相近或者气质相熟的感动。在九龙烧味熟悉的玻璃门窗中,你就能隔窗感受到那种沉浸的食物味道。当故乡的暖意,在食物中穿透鼻子与味蕾,那烧味的味道,竟然是一个人久而久之的思乡脉络。

有时,一个人对九龙烧味这个名称感受敬畏时,他的情绪,他的思乡,他的精神,都会被食物的香气所感染。他的内心,必有惯性的思乡情结,身体里明明灭灭藏着一把暗火,以食物的经典拯救自己,拯救对故乡的再次重生。以及与生命和记忆一起燃烧,直至思念的尽头。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题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岳才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起飞!带你沉浸式体验中山阜沙直升机场
原创 15954人浏览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