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丨中山有“技”青年如何点亮人生?一起听他们分享“技能经”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江慎诺 通讯员 林葳 范晓仪 发布:2025-07-15

青年之于社会,如鲜活细胞在身。对于中山这座“制造业当家”的城市而言,技能人才是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

今年7月15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青年技能日,活动主题为“技能照亮前程”。本报记者走访了4位在中山用一技之长筑梦的青年技能人才。他们或致力于推动精益生产与智能制造转型,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或专注技能提升,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或深耕技工教育一线,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工人才;或潜心钻研技能,在各项技能竞赛中崭露头角。他们的故事里,蕴藏着这座城市产业筋骨重构最鲜活的生命力。

中山日报7月15日A03焦点版。

一技之长与产业互促共振

李龙辉。受访者供图

从一名“小白”开始,李龙辉5年成为组长,不到7年成为主管。

他如今是中山世达模型公司CNC高级数控主管,精通三轴、四轴、五轴编程技术,擅长攻克高复杂度产品加工难题,手握5项发明专利,管理超60名高技能人才,推动的各项技术改进使得所在部门年度产值提升至8000万元,整体生产能力提升40%。他的成长路径,正是一技之长与产业互促共振的生动实践。

世达模型专注小批量、多品种、高精度的模型加工,与李龙辉大学所学相去甚远。起初,各种复杂形状、材料与GD&T公差要求,更是令他“一头雾水”。

困难并未劝退这位年轻人。编程软件与在校所学不同,李龙辉便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每天下班后回到宿舍研究软件功能,复刻同事的优秀程序,不懂之处向前辈请教。不到三个月,他成为能够独立生产简单项目的技工。两三年后,他将三轴编程技术练得炉火纯青。

李龙辉(右)与同事探讨结构件工艺。受访者供图

“从编程到上机操作,再到看见自己设计的东西被制造出来,巨大的成就感在心里油然而生。”李龙辉还记得第一次独立上机操作时,被时任部门负责人“痛批”。巨大的挫败感燃起了他进步的决心。他深知,要想在企业长远立足,获得广阔发展空间,必然要成为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从三轴、四轴到五轴,他一次次发起挑战,一次次突破技能瓶颈。他的五轴编程技术无人带学,全靠自学掌握,所研发出的“五轴超旋加工方案”使得企业生产时间年度节省7.5万小时。他打比方说,自己这一路的技能进步,就如一个人从步行,到骑上自行车,到开上小汽车,再到坐上飞机。

晋升为CNC高级数控主管后,李龙辉开始着力推动世达模型进行精益生产和技术创新。他观察到,企业运送原材料需要员工用拖车将材料搬到另一辆拖车后,再运转到机台上,卸货后又得把拖车送回去,中间出现多余动作,就创新引进精益车,减少生产搬运时间,实现年度节省3758小时,生产效率提升55%。同时,他又通过采用PowerMill多坐标加工、自动断刀检测等技术,引入5thAxis和Zero-Clamp零点定位系统,推动产线实现生产制造的快速切换,加工精度与效率也不断提高,产品交期达标率突破96%。

如今,李龙辉已然成为企业的技术领头人。热爱钻研技能的他还通过撰写公众号文章的方式,分享自己钻研技能的学习心得和成果等。“大家都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好一技之长也是。”李龙辉表示,他将持续钻研CNC数控加工技术,助力企业精益制造发展,希望有朝一日以一己之力推动整个行业发展。

空杯心态学技能 助企降本又增效

龙小城。

“如果始终怀有空杯心态,学一行、精通一行,那么每个技校毕业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那扇发光之门。”37岁的诺斯贝尔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设备主管龙小城用亲身经历证明了自己所言。

龙小城出生在湖南一户普通农民家庭。中考时与普通高中擦肩而过的他,在父母“你不读高中,总得学习一技之长吧”的引导下入读衡阳技师学院。学校的技工教育,激发了他对学习机械和自动化控制的强烈兴趣。毕业后,他做过设备技术员、电子维修、生产领班等很多工作,但由于年少的浮躁,无一做得精深,技能一直未能提升。

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养家糊口的压力增加,龙小城下定决心“走技能这条路”。他毅然辞去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自费考取电工高级工技能证书。2017年,他成为诺斯贝尔的一名设备维修工,在心里告诫自己:“要好好干,好好提升自己的能力。”诺斯贝尔为鼓励员工大胆创新创造,每个季度设立专门资金奖励员工,全力给资源、给平台,给予员工技能发挥空间,这让龙小城找到了奋斗方向。他瞄准推动企业老旧设备进行自动化改造这一领域,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诺斯贝尔的湿巾包装机设备在包装时常常出现沾布情况,导致包装成品多一片或是少一片,产品不良率较高。发现这一问题后,龙小城就对此类机器开展细致钻研。针对机器开展结构性改造后,龙小城还在机器里加入了可以自动检测的精密系统,实现了产品合格率从以往的95%提升到超过99%,每条产线减少2名人力。

这样的案例,仅是龙小城用技能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缩影之一。在诺斯贝尔工作的8年间,他从机修学徒一路做到了设备主管,技能等级为电工二级技师,主导和参与设备技术改造项目超过30项、技术创新6项,拥有国家技术发明专利1项,获得27项企业内部技术创新奖,为企业直接增加效益达到上百万元。

龙小城透露,自从诺斯贝尔获得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下放到企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权后,身边不少同事通过此获得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掀起技术创新热潮,大家常常比学赶超精进技能。他所带教的8名学徒,也从普工变成了技能人才,更有人成为工程师。对于他自己而言,技能进步带来最直观的收获就是工资增长,“现在的工资收入比以前我做普通工作的收入高了将近1.5倍。”

“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我们肯钻研,学好技术,人生一样会出彩。”龙小城坦言,如今国家大力实施技能强国战略,弘扬工匠精神,市场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正是给技能人才搭建的广阔发展舞台。

深耕技能成为“金牌教师”

赛场上的张晓晴。受访者供图

在广东省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污水处理(国赛精选)项目的赛场上,中山市技师学院参赛选手张晓晴全神贯注地操作分光光度计。这是她认为最具挑战性的污水中总磷酸盐含量测定模块,需要同时处理多个平行样品,确保数据误差控制在极小的允许范围内。“平行性检测是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的关键,必须确保2到3个平行样品的测定结果高度一致。”凭借着稳定发挥,她成功斩获该赛项金牌。

金牌背后是极致的努力。备赛期间,张晓晴把实验细节做到精益求精。在近10个小时的实验模块中,她需要完成溶液制备、仪器调试、样品检测等一系列操作,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因此,即便是最基础的移液操作,她也反复练习,确保每次都能精准量取试剂。

张晓晴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一名从环境工程专业“半路出家”的选手。“第一次拆装水泵时,我连扳手型号都分不清。”她笑着回忆道。为了弥补机电技能的短板,她积极进行跨界学习,向电气系同事请教灌泵阀安装操作,跟随竞赛教练反复钻研设备拆装技巧,甚至虚心向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拜师”。“我的优势是理论基础比较扎实,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更强。”这种独特的“师生互学”模式让她快速掌握了机电模块的要领。短短两个月,她就从入门达到了能熟练完成水泵拆装、电路连接等操作的水平。时至今日,她已多次在国家、省、市赛事中获得优异成绩,还先后带教学校竞赛队30多位学生。

训练中的张晓晴。受访者供图

与技工教育结缘,源于张晓晴大四时的一次实习,“彻底打破了我对技工教育以及技校生的认识,激发了走进技能行业的兴趣。”在半年的实习中,张晓晴接触到了许多技校生。她发现,这些技校生不仅动手能力过硬,且具有非常坚韧的钻研精神,技能水平相当高超。经过几年技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少薪资水平甚至高过本科生。

成为教师后,她坚持与学生共成长,一边不断丰富自己的竞赛经验,提升技能水平,一边将所学所知倾囊相授。她常跟学生讲自己备赛的过程,讲如何与冰冷的试剂相处,讲深夜鏖战实验室的灯光有多亮,“我希望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染学生,让他们知道努力是有用的,掌握一技之长可以开创人生的无限可能。”

目前,张晓晴正利用暑假时间备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每天训练时长近10个小时,赛项混凝模块一训练起来就是连续四五个小时。“近期目标是希望能在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学院争光、为中山争光。长期目标是把自己的竞赛经验教给更多学生,培养出赛事冠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

“双师型”教师持续自修“深造”育才

何照钧在省赛竞赛现场。受访者供图

“接线时手不能抖,每根线的弧度都要一致。”在中山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实训中心里,何照钧俯身指导学生调试电气控制柜,双手在密密麻麻的线路中灵活穿梭,动作像外科医生做手术般精准。这位拥有电工二级技师等多项专业技能认证,同时持有中职电气自动化教师资格证及电工考评员证的26岁“双师型”教师,已在技工教育的沃土上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能工巧匠。

成为教师的想法,早在他专升本考学时就已坚定。当时给他上课的思政老师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当你培养出的学生成才时,这也是你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受到触动的他决定从事技工教育行业,将来为企业培育更多技术中坚力量。

投身技工教育以来,“如何培养工作需要的人”,一直是何照钧不断思考的课题。单纯讲授模式的育人效果让他觉得不尽如人意,便和几位同事琢磨着将企业真实工作内容融入课堂。他和领导同事主动到多家企业“取经”,了解目前产业发展的前沿设备和技术,把适合学生实践的典型工作任务引入课堂。

课堂上,他给每个学生都分配了工作单位、技术角色,大家以小组形式开展技术攻坚。新颖、沉浸式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们合作钻研其中技术奥妙的学习热情,不懂的也会第一时间请教。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明确了将来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所掌握的技术也是企业所需要的,能做到毕业即上手。

何照钧还积极参与《PLC技能实训》《电力拖动技能实训》《工业自动化》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其主讲的课程深受学生好评。他还鼓励学生考取低压电工特种作业上岗证,拓宽就业岗位选择空间。

何照钧始终关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趋势,每年寒暑假都会自修“深造”。一方面,他从网上各大平台寻找前沿技术资源,利用仿真软件模拟自学后寻找企业相应设备实践,从而将工业现场的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学;另一方面,他积极参与市人社局、学校以及省技能大赛技术能手等开展的新技术培训,让自己的知识储备跟上产业发展需求。

上个月,他前往广州学习了移动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等当下热门专业技术。除此之外,他还积极参与省市技能竞赛。在此前举行的广东省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中,他获得电工(国赛精选)项目第七名。

【数读】

●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我市紧缺工种37个项目制培训,新增培育产业“新工匠”628名,2025年上半年职业技能补贴性培训达2.01万人次;

●全市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4万人次,其中新增高级工以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2万人次;

●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92.2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4.19万人,占比约37%,位居全省前列;

●技能人才总量与高技能人才数量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分别达11.4%和16.8%。

记者观察:
手握高技能,人人能出彩

“产业图谱”近乎完整的中山,涌动着技能人才无限的发展机遇。

从工业门类来看,中山在39个工业大类里占据33个,是湾区产业链配套最完整、最便捷的城市之一。从企业数量来看,中山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8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883家。从上升空间来看,中山可评价企业技能等级工种达270个,覆盖全市重点产业、通用岗位的评价需求。

对于技能人才而言,中山提供的不仅仅是就业机会,更是参与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眼下,中山的产业结构呈现“双轮驱动”特征,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同步推进。这恰恰为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专长的技能人才,铺设了纵横驰骋的广阔赛道。

“拼创新”归根结底是“拼人才”。面对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浪潮中企业“技工荒”的焦灼呐喊,中山以制度创新破题,将“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2025年,中山技能劳动者将占就业人员总量的40%以上。同时,中山更以“人才二十三条”打破唯学历藩篱,让“行行出状元”成为现实,让技能人才也有机会成为“特聘人才”,享受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优待政策。

“外引”技能人才的同时,中山更发力“内培”。一方面,中山在全市技工院校大力推动工学一体化,促进学生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作为“中山技能人才摇篮”的中山市技师学院平均每年向社会输送超2000名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中山将技能等级认定权力下放至企业,355家备案企业可开展认定,已有10.29万人次通过企业内部考核获得职业技能证书,实现“谁用人、谁评价”,真正选拔出企业所需的人才。以赛促培,是中山的另一条路径,中山至今已连续举办5届职业技能大赛,参赛选手数量逐年增长,每年还会根据时下热门和产业更迭增减赛项,让选树出来的技能人才拥有用武之地。

从发出全省首趟返岗专车接返超200名技能人才,到“用工保障六条”中的开展公益培训、名师带徒等“送技”行动,再到50亿元重金砸向“智改数转”,中山不断在政策与服务中埋下种子,只为让每一株技能之树都能在“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中找到自己生长的土壤。

【统筹】 张房耿 江慎诺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7月15日零时起,员峰桥全封闭大修
13343人浏览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