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上午,中山火炬开发区科技西路46号智能综合体内,灵适(中山)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灵适能源公司”)的智能生产车间里,机械臂正精准抓取蓝色电芯,完成成组操作。中控大屏上,“方壳PACK自动线”的生产数据可视化看板实时跳动着各项指标——这是灵适能源公司在全国布局的首条智能产线,标志着企业在智慧能源领域实现从方案技术创新到规模化生产的全链条突破。

当天,该公司董事长邬晓东在这条智能化生产线旁接受专访,详解企业如何以方案及技术创新为核心,在通讯行业储能应用赛道突围,为大湾区能源绿色转型贡献“灵适方案”。
扎根湾区,中山基地10月初投产
“选择中山,是看中了其位于大湾区完善的储能供应链、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一流的营商环境。扎根湾区,源于得天独厚的‘电价差红利’——南方电网公布的峰谷价差最高达1.4元,大大缩短了工商业储能场景的投资回收期,为储能应用提供了天然土壤。”邬晓东坦言,中山基地作为苏州伟创电气(688698.SH)控股子公司,自筹备初期便全力推进筹建,自今年年中与火炬工业集团签署厂房协议后,仅用两个多月就完成厂房装修,生产线装备进场后,随即启动小批量试生产。
“这条方壳PACK自动线是我们在全国布局的首条储能产品线,10月初将正式投产。”灵适智能董事长邬晓东指着正在试产的生产线介绍,这自动化程度高达86%的智能产线,搭载了多台高精度机械臂,AI视觉检测系统和数字化MES平台,可实现从电芯分选到Pack成组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产线的核心设备大多由母公司伟创电气自主研发,当前正在生产由16组电芯构成的储能Pack包。
区别于传统工艺,这里率先应用了CCS(电池连接系统)技术。“你看,我们通过精密贴片工艺将电线与极柱直接压合,替代了传统的螺丝固定。”邬晓东说,“这种创新连接方式能大幅提升产品稳定性和使用寿命。”在产线设计上,我们争取在各个环节实现高效及智能部署,每个电芯都拥有专属二维码,AI算法通过视觉识别完成精准分选;激光焊接后,系统自动进行焊接质量检测,全流程自动化水平较传统产线实现质的跃升。
据悉,该产线采用“自动+人工”协同作业模式,不仅能能支持50Ah、100Ah、280Ah、314Ah等多规格电芯的柔性混线生产,还能根据基站实际负荷需求,快速定制30度电、60度电等不同容量的储能柜。邬晓东透露,除中山基地即将正式投产外,明年也计划筹备长三角产线,目前正在选址洽谈中。
聚焦细分领域,业主零投入共享节能收益
在大湾区聚集了数千家储能企业的红海中,灵适能源何以快速崛起?邬晓东道出关键:“我们不是做简单产品销售,而是深度挖掘场景需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再造。”
企业避开工商业储能的红海竞争,聚焦通信机房/基站这一细分领域,未来计划向医院、机场等用电稳定场景延伸。邬晓东介绍,针对运营商机房的用电特点,企业创新开发直流空调与直流储能系统,实现机房全电量峰谷应用,显著降低机房用电成本。据已投运实测数据显示,年节约电费约9900元,节电超15%,节省电费超42.95%。“我们的储能系统转化率稳定在95%以上,远超行业87%的标准。”邬晓东补充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创新的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由第三方出资持有资产,业主无需投入一分钱,我们通过节能收益分成实现共赢。”邬晓东解释,业主通过这一节电服务,节约电费普遍不低于10%,甚至达20%。“这种模式的成功应用,让我们去年仅在通信运营商场景就中标1.17亿元的EPC项目。”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持续走高,中山基地研发团队超30人,远超当前不到20人的生产团队。同时该公司已拥有近30项专利和软著,核心算法能结合天气、负荷等数据,制定最优储能调度方案。
中山基地当前厂房投资超千万元,目前已增加投建一条圆柱PACK生产线。邬晓东表示,企业明确两年内实现产能四倍增长目标,预计明年年底产能将达1GWh(折合100万度电),按行业估算,对应产值约8000万元,为公司储能及电源产品供应提供坚实保障。
编辑 廖薇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