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法治时代创新论坛系列在北京举办。活动上,中山市委依法治市办、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申报的《“四维驱动”:中山市涉外知识产权立体化法治服务模式》,经权威专家评审,成功入选“2025年涉外法治工作创新案例”。据悉,该案例是本次活动中全国唯一入选的涉外法治类创新案例,为如何运用法治力量应对涉外知识产权难题提供了具有实践价值的“中山样本”。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机制创新见实效
“以往不少企业反映,直到突然收到国外法院的判决书,才得知自己成了被告,由于缺席庭审而被判高额赔偿。”中山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副主任杨程程表示,这类案例促使他们转变服务思路——从被动受理转为主动预警。
为此,中山构建起“系统协同+繁简分流+海外预警”三维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主动监测涉中山企业的海外诉讼线索,提前对接、上门服务。近两年,快维中心已办理跨区域案件22宗,累计挽回经济损失超过2亿元,调解成功率达71%。2023年以来,累计完成8个产业专利导航和10家企业微导航,推动“产业未动、导航先行”。
今年2月,中山一家制造业企业收到欧洲企业的专利侵权警告函,称该企业电商产品侵犯其两项专利,要求企业书面回复争议产品制造方信息、销售数量、侵权赔偿方案等并停止侵权行为。中心迅速组织专家团队进行专利检索和侵权比对,发现对方主张的发明专利尚在申请阶段,外观设计专利也与产品无关。专家团队为企业量身定制应对方案,成功化解了这场潜在的国际纠纷。
全链条服务护航,企业出海更有底气
近日,一家来自三乡镇的跨境电商企业在美国突遭商标侵权诉讼,面临产品下架、账户冻结的危机。中心迅速梳理案件材料,分析掌握美国相关法律适用条件及案件背景后,联合广东省保护中心专家围绕管辖权异议、和解策略等关键问题深入研讨,为企业制定了“应诉—和解—风险防范”全流程指导方案,并给出账户资金管理、合规风险核查等后续建议,助力企业化解风险。
企业跨境纠纷得以迅速化解,背后是“全链条”法治服务生态的逐步形成。近年来,中山构建了以市委依法治市办统筹协调为核心、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主阵地的服务体系。该模式从机制、平台、人才、援助四个维度协同发力,形成了“线索追踪—企业对接—专家会诊—全程护航”的涉外服务闭环,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平台建设是服务落地的重要支撑。以获批建设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地方分中心为契机,中山搭建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网络。其中,灯饰产业知识产权维权中心首创的“1+1+N”模式,建立了覆盖全市镇街和企业的服务站点,其形成的“中山古镇模式”更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推介。同时,开发的“涉外法治地图”等数字化工具,自2024年以来已高效办理相关公证事项1400余件。

为提升服务能力,在人才方面,中山坚持“本土培育”与“港澳引进”双轨并行,不仅与高校合作培育了110余名涉外律师,还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了16名粤港澳大湾区律师前来执业。打造的“中山涉外法律服务大讲堂”等品牌活动,研发了一系列实用课程,累计培训已超过5万人次,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自身应对能力。
在援助服务方面,中山织密“指导网+智能网+维权网”,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运用AI工具辅助分析,组建多国别专家库,并与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建立联合调处机制。2025年以来,海外纠纷指导请求办结率达到100%。
杨程程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精准推送典型案例与风险预警;持续提升专业指导效能,通过优化流程与定期回访切实帮助企业维权;同时加强人才与资源整合,推动形成多方协作的保护合力,为中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编辑 廖薇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