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角:摄影家哈克
来自台湾的他入驻中山古鹤村已三年
活出自己的乡村Style
快门声“咔嚓”响起,僻静老宅的房顶上,一只慵懒的猫咪被哈克熟练地框入镜头。今年是这位台湾摄影师扎根中山市三乡镇古鹤村的第四年,他已对这座近800年历史的古村了如指掌。
2009年,艺名哈克的余福荣来到中国大陆担任婚纱摄影师,辗转上海、广州、郑州、重庆等各大城市后定居广东珠海。2022年,“中国美丽乡村”之一的中山古鹤村进入了哈克的视野。他租下古鹤下街的三栋毛坯房,在这里继续他的创作,享受乡村慢生活。
老侨房被改造成摄影艺术馆
近16年,哈克在多个城市的婚纱摄影公司担任摄影总监,拍摄人物是他的专长。他一直有个梦想:在类似云南丽江这样风景如画的城市栖居,那里有山有水有古建筑,他可访古赏景、自由创作。
2022年,哈克又面临工作地的变动。由于租金上涨,他位于珠海唐家湾的工作室准备搬迁。古鹤村进入了他的世界。他的小叔就住在这里,并表示住处楼下的空置仓库可以利用。哈克来到村中,在古鹤下街六巷“丁”字形巷口的尽头,看到了小叔的家。这栋二层老建筑被当地人称为“新楼”,当年由华侨从国外运回材料兴建,一楼做了挑高设计,曾经是村里最高的楼。看到青砖瓦房、石板街和静谧宜人的环境,哈克在那一刻仿佛遇见了心中向往的地方,他决定将工作室落地于此。

这栋老建筑被改造为哈克摄影艺术馆,随着摄影器材、幕布等工具搬入,老侨房变身为现代风格的摄影棚。哈克在门前巷口斑驳的老墙上安了一个旧铃铛,客人来访时将它摇动,“叮铃叮铃”的乐声便飘进屋内。屋外院子里有一丛翠竹,碎石子铺成的地面,加上门前随性生长的使君子,人随便往那里一站,就能拍出氛围感。哈克擅长利用古风街景和自然光线,将人与景融为一体,定格最美瞬间。
“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说,多年来不间断地创作,场景不停变化,他始终想展现的,是人物本身的美。
在自己的小天地享受慢时光
从古鹤村“乐善好施”牌坊往前直行约50米,便是古鹤下街50号,就是哈克的三层小楼“古和苑”,这是他租下的第二处古建筑。“这个名字是我太太取的,‘古’取自‘古鹤’,‘和’意味着大家和和美美。”哈克说。古和苑处在一群古建筑间,离郑寿故居、日东祠不远。岐澳古道的两条石板街在门前交会。古和苑两侧墙上挂满哈克的作品,客人来了可以品尝茶、咖啡、糖水,这是一处可以打发时光的地方。

三年前,古和苑还是破破烂烂的毛坯房。哈克自己设计,找工人装修,将其改造成一方充满古韵的天地。在古鹤,仿佛时间都变慢了,哈克在这里怡然自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拍摄工作的时候,他会煮上一锅酸梅汤或银耳汤,或台湾家乡的面疙瘩,请朋友过来品尝,偶尔喝茶、发呆。

他拿出一段油光水亮的竹节,在指间细细把玩。文玩也是他的一大爱好,有些摆件还是他在古鹤村就地取材自制的。古鹤曾经是全国最大的古旧家具集散地,村内有华财古玩市场、明清古典家具市场、聚宝城家私市场等,哈克将收集的艺术品布置在古和苑二楼,它们也是拍摄的道具。三楼的天台也已布置完毕,他留出了朋友聚会的空间,搭起花架,让绿叶攀爬。他喜欢种花,并总是能把它们养得很好。这从他租下的几处房子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植物可以看出。2023年,古和苑被三乡镇妇联评为“最美庭院”之一。

“我把从珠海唐家湾带来的花苗种下,它就一直往上蹿,刚来时才一米多,现在快爬到三楼了。”哈克开心地指着院门前的凌霄花藤说道。夏末,藤上又冒出几朵凌霄花,他剪下花儿回屋烘干,制成干花泡茶。他也如同这凌霄花一样,逐渐扎下根来。
为村中长者免费拍摄艺术照
从古和苑门前出发,沿石板街朝着伯瑶郑公祠的方向前行,一家“吉祥小院”映入眼帘。这是哈克租下的第三间老房子。一年多以前,哈克修复了墙壁、搭好了花架、设计了外景,现在租给了一位创作墙绘的设计师。
以摄影为媒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得更近。工作中,哈克会积极与客人沟通,商量怎么打造更自然好看的造型。他也时常组织一帮摄影发烧友,叫上朋友当模特,来村里取景。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工作者入驻,古鹤村渐渐热闹了起来。不时有朋友来到古和苑,和哈克聊天、喝茶、煮饭。就在前不久,几位从事创意美食的台湾同乡来找哈克。朋友看他在这边过得开心,也想来古鹤看看。他像主人一样,一路带他们欣赏古迹,为他们解说。去年中秋节时,中山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青年委员会也在此聚会、制作香包。
进驻古鹤村后,哈克开始记录村里举行的大大小小的活动,把古村的热闹和变化收入镜头。他发现,年轻人喜欢拍照,但村里的老人家却鲜少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照。2024年8月,他组织了一场“老有所忆——公益摄影”,为年满65岁以上的老人留下一份美好回忆。哈克为他们设计姿势,将他们的笑容定格在某个瞬间。有一对居住在巷子里的夫妇来报名,快门按下时,他们脸上纯朴的笑容打动了给无数人拍过照的哈克。长者拿到洗好的照片说,照片上的自己年轻了许多,和本人“不像”,但很是开心。哈克也很满足:“我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

栏目统筹:黄启艳 廖薇
文 见习生 周昊 记者 黄启艳
视频编导:廖薇
图片/视频: 孙俊军
封面设计:陈思理
协办单位:中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
编辑 廖薇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