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敦煌,你会想起什么?是小时候《九色鹿》动画片里那片神奇的沙漠,还是旅游宣传片里反弹琵琶令人惊艳的飞天衣裙,抑或是被人群拥挤着进入昏暗的洞窟却不知怎么读懂它千年故事的瞬间?
“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正在深圳南山博物馆举行。日前,敦煌研究院原院长、党委书记赵声良做客香山书院,以渊博的知识、通俗的表达,带领读者走入敦煌的神秘世界。
——※※※※※※——
敦煌是熟悉而陌生的,因为听得太多,了解的太少。也因为它太过于丰富和庞杂,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十个朝代持续营建,敦煌石窟如一条跨越1600多年的时空隧道,在735个洞窟,蔚为大观的图景里,没有皇帝陵墓的霸气,却住着无数平凡人的梦。北魏的牧羊人、盛唐的丝路商人、西夏的王子……每个人都能在这里“众筹”一个神佛世界,祝福今生和来世。
正在深圳南山博物馆举行的“大成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大展”。
工匠们用矿物颜料混着信仰,在岩壁上画出彩虹:青金石来自阿富汗,孔雀石来自中亚,胭脂红取自西域,丝路的颜色,在这里凝固成画。
敦煌艺术永远在跨界:希腊天使混搭印度飞天,波斯花纹缠绕中国祥云。文明在这里碰撞融合,为石窟艺术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464窟的水月观音的游戏坐姿,就改写了中国山水画的剧本,她让修行从肃穆的佛堂溜达到山水之间,悠闲安详。石绿染出云雾,银粉勾出月光。山水不仅是风景,更成为寄托精神之所在。

除了精神,当然还有现实。田地里耕种的男女,马队中打盹的小哥,准备剃度出家的男子,出行的贵妇……西域杂技团在表演人体叠罗汉,学堂里顽皮的学生被罚站,还有婚礼中的新郎磕头如捣蒜,新娘淡定安坐,旁边还有吃瓜群众在线,古今结婚的压迫感都是相同的。

所以敦煌究竟是什么?是超级宗教艺术?是文化交流的图书馆?是活着的美术史?它其实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快照,将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现实的记录和未来的寄望,封存在一堵墙上,直至永远。
然而,没有什么永远,这些鲜活的日常碎片,正以每天消失0.1毫米的速度迅速褪色。所以,当我们走进它们,了解它们,其实就是和过去的人打个招呼,击个掌:哦,原来你们曾经是这样地生活着!
【主持/文案】冷启迪
【拍摄/剪辑】孙俊军
【封面设计】蔡文强
编辑 唐益 二审 冷启迪 三审 谢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