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的寒风裹着落叶扑面而来,本该是围炉煮茶的温暖季节,许多人却陷入了“情绪感冒”:白天昏昏欲睡、提不起兴趣,甚至莫名烦躁或悲伤。
这种与季节同步的情绪低落,可能不是“矫情”,而是身体对光线减少的生理反应。

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秋乏”?
想改善情绪,先得弄明白背后的原因,其实主要和光照变化影响身体状态有关。
1.褪黑素变多,人更易犯困:阳光能阻止身体产生太多褪黑素(让人犯困的物质)。秋冬白天短、光照少,褪黑素就会“超量工作”,哪怕是白天,也容易昏昏欲睡、没精神。
2.“快乐激素”不够,情绪易低落:血清素被称为“快乐激素”,阳光充足时,身体会多合成这种物质,让人心情舒畅,缺乏血清素时,人容易情绪低落、食欲改变。
3.生物钟“紊乱”,作息受影响:光线是调节人体昼夜节律的关键信号。秋冬光照不足,“时钟”就容易走不准,导致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力,整个人状态都受影响。
这些症状,可能是情绪在“提醒”你。

1.睡很久还是累:每天睡9小时以上,醒来还是觉得没歇够;
2.对喜欢的事没兴趣:以前爱逛街、追剧、和朋友聚会,现在都不想参与;
3.食欲变了:特别想吃碳水,体重不知不觉上涨;
4.情绪不稳定:经常觉得难过、烦躁,做事没办法集中注意力。
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就可以试试后面的方法。
“组合拳”:光照疗法+认知调整,能帮你有效缓解“秋乏”。

1.早上:照光时,给自己积极暗示
早上起床后或是中午(11点-1点)去阳台、户外待15-20分钟,哪怕是阴天,户外的光也比室内强10倍,照样能“补光”;在家或上班时,尽量坐在靠窗的位置,多晒晒太阳;周末别窝在家,去公园散步、爬山,既能晒到太阳,又能放松心情。
照光的时候,可以听点喜欢的音乐,心里告诉自己:“现在的光在给我充电,今天肯定有精力”;照完光,写下当天最想做的一件小事(比如“给朋友发句问候”),做完会很有成就感。
2.傍晚:调调光,回顾一天情绪
傍晚别开太亮的灯,用暖黄色的灯(避免影响晚上睡觉);翻一翻白天的情绪记录,找找“今天做得好的地方”,比如“本来想抱怨阴天,后来发现阴天适合整理房间”,记下来,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就知道怎么调整了。
若发现自己还是有“丧丧”的想法,试试挑战“不合理信念”:
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个想法有证据吗?(如“阴天真的影响工作效率,还是我昨晚没睡好?”)
有没有其他解释?(如“阴天适合专注写作,阳光刺眼时反而容易分心”)
最坏的结果发生,我能应对吗?(如“即使今天效率低,明天调整就好”)
再用积极的想法替换“沮丧的想法”
将“阴天让人沮丧”替换为“阴天是自然的休息信号,我可以泡杯茶读本书”;
将“冬天只能囤肉”替换为“冬天适合练习瑜伽,等春天惊艳所有人”。

季节变化,情绪有点起伏很正常。
阳光少了,咱们就用科学的方法“补光”;
想法偏了,就慢慢调整过来。
这个秋冬,不用硬扛,好好照顾自己,
你会发现,秋冬也有很多温暖的小日子在等你。
作者介绍

任翰林
心理治疗师
长期系统接受箱庭疗法(沙盘游戏)、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培训,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儿童青少年情绪行为障碍,成人神经症、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等问题。
文字 | 任翰林
编辑 | 袁锦香
一审 | 陈施雅
二审 | 任衍镇、王惟
三审 | 蒋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