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52家初审入围,为工匠力量搭台赋能
栏目:推荐 来源: 中山工会 发布:2025-09-25

9月,中山市2025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培育工作迎来关键节点——经材料初审,52家申报工作室从58家单位中脱颖而出,即将进入现场评审环节。自7月底市总工会印发培育通知以来,这场聚焦“激活创新动能、传承工匠精神”的行动在中山持续升温。

 

 

“光看材料不够直观,实地学经验才解渴!”8月28日和9月12日,两场别开生面的现场交流活动先后举行。来自各申报单位的工作室领衔人、企业代表,分别走进读书郎教育科技“娄渊胜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与中国银行中山分行“何稳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从创新成果展示区到技术攻关讨论室,大家边看边问,详细记录优秀的创新工作室在项目管理、工作模式、成果转化路径与人才培养机制的“独门秘籍”。“从管理制度到成果转化,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学!”一位来自制造业企业的代表边记笔记边感慨,这场“取经之旅”让他对工作室建设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到娄渊胜劳模和工匠人才

创新工作室交流学习

 

 

 

到何稳劳模和工匠人才

创新工作室交流学习

 

 

919日下午,市总工会召开的专家评审工作会,则为后续评审划出“硬标准”。会上,专家团队结合《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管理规范》团体标准,逐条解读评审要求,从创新项目含金量到人才培养实效,每一项标准都清晰明确。我们不仅要选出标杆,更要帮申报单位找准提升方向。评委代表表示,接下来将深入企业一线,既当好“裁判员”严格把关,也做好“指导员”现场支招,评选出能让行业认可的优秀创新工作室。

 

长期以来,市总工会从广泛发动申报、组织实地调研、开展专题培训,到选树示范工作室、推广先进经验、促进成果转化,已逐步构建起“培育-创建-赋能-推广”的全链条工作体系。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逐步成为产业发展的“硬核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创新工作室达99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及省女职工创新工作室28家、市级70家。2024年,这些工作室交出亮眼答卷:503个创新项目立项,491个成果成功研发,379个成果转化落地,参与制定国标、行标93项,获市级以上奖项87个;人才培养方面,累计开展培训超2万人次,培育专业人才4262人386人实现职业晋升,真正成为技能传承的“练兵场”。

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构建跨行业、跨区域的创新工作室联盟,通过资源共享、协同攻关放大“劳模品牌”效应。“我们要让创新活力在各行各业涌流,打造一支懂技术、会创新的产业工人大军,为中山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工匠动力’”。


编辑:胡秋露

供稿:林子暖

一审:卢志芬

二审:黄   薇

三审:李艳娟

来源:中山市总工会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