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开始,秋季腹泻迎来高发季。很多人认为“腹泻”就是吃坏东西“拉肚子”,对“拉肚子”不以为然,认为偶尔的拉肚子可以帮助清理肠道垃圾,忽略了腹泻给人体带来的危害。
实际上,腹泻的危害不容小觑,尤其是对于婴幼儿!腹泻病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占半数,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贫血、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腹泻是因为什么呢?虽然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比较“出名”,但并不是所有的腹泻都是病毒感染。今日教大家如何“查便辨泻”,分辨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做到严格防范,远离病毒侵袭。
正常人每日排便一次,重量为150~200 g,含水分60%~85%,少数人每2~3日排便一次或每日排便 2~3次,但粪便成形,也属于正常情况。腹泻则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3次/日),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患者一般描述为排便次数增加或大便呈稀水状,常伴有排便急迫感及腹部不适或失禁等症状。腹泻的这个定义是临床诊断的起点,医生会进一步根据病程(急性/慢性)和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来探寻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方案。
临床上引起腹泻的因素主要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
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
肠道外感染:有时亦可产生腹泻症状,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皮肤感染或急性传染病时,可由于感染原释放的毒素引起;长期抗生素治疗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机会致病菌感染;直肠局部激惹(如膀胱炎、阑尾周围脓肿等)作用而并发腹泻。有时多种病原体(细菌+病毒)可同时感染肠道。
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腹泻:除了一些抗生素可降低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和乳糖酶水平之外,肠道外感染时长期、大量地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肠道内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或白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称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
-
饮食因素
饮食或喂养不当可引起腹泻。多见于人工喂养婴幼儿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品种,过早喂给大量淀粉类、脂肪类食品;母乳喂养时过早添加辅食;果汁,特别是含高果糖或山梨醇的果汁,可产生高渗透性腹泻;肠道刺激物(调料、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也可引起腹泻。
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蛋白、大豆蛋白等过敏而引起腹泻。
原发性或继发性双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尤其是乳糖不耐受而引起腹泻。
-
气候因素
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
以上引起腹泻的众多因素中,感染性腹泻对人体和整个社会的危害性较大,可能引起聚集性疫情,以病毒、细菌感染最常见,尤其是病毒。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由病毒感染引起。
不同原因引发的腹泻症状不同。
细菌性腹泻:通常表现为腹痛剧烈、粪便带黏液或血丝,可能伴随发烧,常见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
图为细菌性腹泻特点。图片来源:丁香园消化时间
病毒性腹泻:如诺如病毒,起病急,以水样便和呕吐为主,容易在家庭、幼儿园传播。
图为病毒性腹泻特点。图片来源:丁香园消化时间
功能性腹泻:由情绪紧张焦虑或受凉、进食生冷食物引起,症状较轻,排便后腹痛可能缓解。
如果成人腹泻超过48小时,且腹泻频繁,全是水样便,呕吐严重、无法进食,同时伴有发热、脓血便等,这种情况下需及时就医。
若孩子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极少、明显口渴、剧烈腹痛且无法自行缓解,或频繁呕吐无法进食、甚至抽搐等症状,建议家长尽快带孩子就医。
腹泻早期:最佳食物是含有盐分的淀粉类熟食,比如咸粥,要少食多餐。
腹泻后期:可以逐渐增加少油易消化的其他食物补充热量,比如酸奶、熟制蔬菜、谷类、肉类等。
不推荐喝果汁来补充电解质,含糖量太高,可能加重腹泻。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YqaLs2bQkvf9DGAZRAgF8g
2、https://mp.weixin.qq.com/s/o5gyLhdM4C88-xqrbOyC2Q
3、https://mp.weixin.qq.com/s/LUeeSnHi3RHoM6CSop-wXA
4、https://mp.weixin.qq.com/s/N1hCQJS5sxRMMcfSS6NDUg
作者:蝌蚪君
本文来源:蝌蚪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