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年骑楼飘起咖啡香,当旧船厂钢架托起新绿,中山正用一场温柔的“手术”,让历史在现代语境中重新呼吸。这座城市以“活化”为针,以文化为线,在历史的肌理上绣出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图景。
孙文西路,这条以孙中山先生命名的百年老街,曾是商贾云集的繁华地标。“十四五”期间,中山没有选择大刀阔斧的改造,而是以“修旧如旧”的匠心保留骑楼风貌,再注入现代商业元素。

如今,青石板路上,文创小店与老字号比邻而居,市集的热闹与建筑的典雅相映成趣。本地店主带着情怀归来,将咖啡与中山文创结合;游客从广州南沙等地慕名而来,在老建筑中触摸历史,在新潮体验里留下记忆。正如石岐街道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中心主任田湘攸所说,这里已成为集历史文化展示与现代商业消费于一体的特色街区,百年老街有了传统文化与新业态融合的活力之“魂”。
距离孙文西路不足1公里的粤中船厂旧址,则书写了工业遗产活化的另一种可能。旧厂房的钢架、斑驳的设施被精心保留,与城市公园、公共文化空间无缝衔接。曾经的生产车间,如今成了记录中山工业历史的“活化石”,也是市民下班后休憩、拍“大片”的好去处。

田湘攸表示,这个项目是中山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的典范——它让旧工业空间变身新经济引擎,孤立厂区成为绿地公园,实现了经济活力与环境优美的双赢,也印证了文化遗产保护不是“封存”,而是让其“活”在当下。

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固态记忆,那非遗便是流动的文化血脉。在中山非遗传承馆,醉龙舞正以灵动姿态诉说城市精神:红金相间的龙头缀着鹿角,舞者“醉态”十足却动作刚柔并济,武术、舞蹈与杂技的融合,打破了传统龙舞的严肃,尽显活泼与创新。这正如中山人的性格——敢为人先、坚韧拼搏、开放包容。
“十四五”期间,中山不仅活化历史建筑,更用心守护醉龙舞、咸水歌、小榄菊花会、南朗崖口飘色等非遗瑰宝,让有声的、舞动的文化,成为城市信仰与记忆的鲜活载体。

从骑楼老街到工业遗址,从静态建筑到动态非遗,中山用行动证明:让传统与现代共生,让每一处文化印记,都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座城市,正以有深度、有温度的传承,让更多人看见历史的魅力,遇见中山的新生。
编辑 袁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