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 | 根脉深深处 香山向未来(本土/随笔)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马伟明 发布:2025-10-15

写给中山的一封“文化家书”

 

文化不是抽象符号,而是我们每日呼吸的空气。当深中通道长虹卧波、广州地铁18号线向南飞驰,香山文化正被时代重新“拓印”。本文以四封“家书”为轴,串起咸淡水、石板路、孙中山与湾区未来,愿与读者共鉴中山的根、脉、魂。

第一封  给咸淡水

珠江的甘甜与南海的咸涩,在石岐河口每日两次握手。宋人《太平寰宇记》说:“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其实,真正的香,来自这口“咸淡水”。咸,让先民学会筑埝晒盐,金斗湾盐场一度“烟火三千”;淡,让稻浪涌起,桑基鱼塘织出“一艇生丝半艇银”。咸淡之间,长出了香山人“敢喝头啖汤”的胆魄——今天,它化作港口的第一声汽笛,化作深中通道首节沉管精准对接的底气。

咸淡水教会我们:最鲜的味道,恰在“交界”。正如中山的产业结构,从“三来一补”到“新能源+医药”双轮驱动,靠的正是“咸”的开放与“淡”的坚守。

根脉第一条:向海而生,却不丢一粒米。

第二封  给石板路

出岐关,过梅花地,8000块花岗石板铺成“岐澳古道”。道光二十一年,南屏少年容闳挑着母亲腌的咸菜,沿古道到澳门坐船,终成“中国留学第一人”;同年,林则徐被押往伊犁,鞋印里嵌着虎门销烟。一条古道,走出两种脚印,却刻着同一行字:开眼望世界。

如今,中山把古道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今天,小学生在AR屏幕上“遇见”容闳,阿公阿婆在树荫下唱《赛龙夺锦》。斑驳石板被岁月磨成铜镜,照见过去,也照见未来。

根脉第二条:走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世界。

第三封  给孙中山

翠亨村口,槟榔树还在原处,只是树下立起“振兴大道”路牌。少年孙文走出香山时,这里只是广东一县;当他归来,中国已写进“中山”二字。今天,我们用他的名字命名道路、学校、医院,更命名一种精神:敢闯——全国第一批“三来一补”在此敲章;尚实——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在此挂牌;博爱——第37届中山慈善万人行募款超18亿元,脚步量出“天下为公”的温度。

2016年,中山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评委说:“城以人名,人仰其德,德在街巷。”于是,老城区的南洋骑楼被“微改造”,灰塑鲱鱼依旧跳在屋脊,向天张口——那是“有余”的口彩,也是“不足”的鞭策:提醒后人,振兴之路永远“未竟”。

根脉第三条:把个人抱负写进大地,把天下为公写进日常。

第四封  给湾区未来

当深中通道长虹卧波,广州地铁18号线向南延伸,珠江口“黄金内湾”从图纸跃入现实。中山,不再是地图上的“末梢”,而是前海、横琴、南沙三大平台“几何中心”。新航线、新轨道、新产业,为香山文化打开第四度空间:

在翠亨新区,“西湾科创”与“东岸制造”握手,孵化港深中“一小时实验室”;

在岐江新城,百年烟囱变身“工业博物馆”,老铁轨上跑起网红电车;

在小榄、古镇、南头,“五金锁具”“花卉苗木”“家电制造”老树发新芽,直播镜头里,粤语、英语、葡萄牙语轮番切换。

文化如何不被速度抛下?中山给出答案:让传统成为“接口”。

把“咸淡水”翻译成创新语境:香港金融+深圳科创+中山制造=“湾中湾”产业共同体;

把“石板路”升级为人才绿道:港澳青年骑车来中山,手机扫码就能入住“孙中山故里”人才公寓;

把“孙中山”拓展为城市IP:博爱路、中山装、民族服饰周,让历史符号成为流量入口。

根脉第四条:面向大海,根仍扎在五桂山。速度越快,越需要一条“文化安全带”——它让城市在飞翔时,仍能听见心跳。

结语  给读者

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青铜,而是你我嘴里一口乳鸽、耳边一句“得闲来饮茶”。

当2024年深中通道通车,当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段开通,香山文化这棵树将迎来新的潮汐。愿我们每一次出发,都记得带上四样东西:

咸淡水的包容、石板路的坚韧、孙中山的眼界、湾区的速度。

根在五桂,香飘伶仃;

人在中山,心向大洋。

请把这篇文字折成一只纸船,放进石岐河,让它告诉你:

无论走多远,只要还能用粤语数出“一盅两件”,只要还记挂母亲腌的咸菜香,只要还相信“敢为天下先”四个字,那么,香山从未走远,中山,永远是你我的文化原乡。

 

本文作者马伟明系暨南大学历史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校外)、作家、作曲作词人、中山市阅读促进会副会长。参与国家教育部重大社科基金课题《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岭南文化、华侨华人文化。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10月21日起,中山将适时人工降雨
非原创 37684人浏览   2025-10-17
连续三晚,中山这个高速收费站禁止通行
非原创 24903人浏览   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