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治疗后感觉腰舒服了很多,没那么痛,也能走路了,太感谢了。”近日,71岁的石岐街道居民李阿姨(化名)来到中山市针灸治疗中心(中山市西区医院金港院区)接受火熨法的治疗后,欣喜地说道。
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多年的她,近来疼痛难忍,腰部无法伸直,行动不便。经过10多天的岐黄针、火熨术等针灸治疗后,她的病情开始好转。

记者了解到,李阿姨所就诊的中山市针灸治疗中心,于去年11月启用。成立近一年来,该中心已接诊来自中山各镇街、周边城市的患者近4万人。同时,该中心尤其深受在中山居住的港澳同胞欢迎,截至目前已有近3000人次港澳同胞来此就诊。
市针灸治疗中心受患者欢迎
“阿姨,我现在为您开展火熨治疗,先用药酒帮你涂擦一下背部。”近日,中山市针灸治疗中心的中医治疗室,医护人员将手上的火熨棒蘸酒精后,开始点燃,接着在覆盖于李阿姨背部的隔热布上,进行有节奏、快频率地拍打。
在现场,该医护人员告诉记者,火熨治疗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通过火熨的方法,将药酒的功效渗透到患者的腰部、腿部等,能够缓解疼痛的症状。”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诊室外,许多患者正在等候看诊,其中,不少是来自香港的患者。“杨医生,孩子说感到喉咙痛,他今天还有点发烧。”香港居民琏女士带着在中山上初中的儿子前来就诊,“因为放假要回香港,所以特地带孩子来看医生,带一些药回去吃。”
经过医生看诊后,她的儿子接受了针灸、放血和拔罐等治疗,症状好转。“我们全家人都喜欢看中医,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就会来这里看医生。”她告诉记者,她身边的不少在中山居住的香港朋友,也常来这里看诊。

市针灸治疗中心具体为患者提供什么服务,有什么特色?
对此,中山市西区医院挂职副院长、中山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医师杨小燕介绍,中山市针灸治疗中心以西区医院为建设主体,由市中医院提供技术支持,与西区医院本部实行“一院两区”管理,以“大针灸、小综合”为特色,设置有针灸专病门诊、中医特色疗法中心、体检中心、功能科室等区域,为中山市民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其中,针灸—专病门诊与中山市中医院针灸科·推拿科、骨科、康复科、皮肤科、儿科等结为专科联盟,引进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名中医专家团队,成立名医传承工作室,开展名医针灸门诊,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中医医疗技术服务。
该中心的门诊包括针灸脑病门诊、针灸骨科门诊、针灸疼痛门诊、推拿门诊等,每个门诊诊室均设置有接诊区及专家治疗区。
此外,该中心的中医特色疗法中心设置针法中心—中医微创—特色针灸疗法中心、灸法中心、推拿手法中心、中医康复中心等,为针灸专病门诊、治未病中心、针灸住院病区提供全程高水平中医医疗技术服务及康复治疗服务。

“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从中医理论层面,针灸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改善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杨小燕表示,“一针二灸三服药”体现了中医对于治疗方法选择的一种思路,治病时首先可考虑针刺疗法,其次可选择艾灸疗法,最后再考虑服用中药汤剂。
“这是因为针刺起效较快,适合治疗急症;艾灸疗效持久,且有温通经络等作用,适合一些寒证、虚证;中药汤剂则可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灵活配方,用于调理较为复杂的病症或巩固疗效。”她提到。

该中心的门诊内同时设置中医日间病房,为符合病种要求的患者,如颈腰腿痛、神经康复等常见病、多发病的患者提供住院服务。
杨小燕介绍,日间病房的患者,白天在院治疗,晚上可回家休息,医疗费用可实现医保报销,此举在既为患者提供系统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又为患者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
打通医联体内资源壁垒
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
据悉,该中心还打通了医联体内资源壁垒,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和远程会诊系统,启动“小病在社区、大病转专家、康复回基层”模式。
通过转诊机制,患者在市中医院接受手术后,可转回市针灸治疗中心,就近接受康复治疗,原手术医生还会通过远程会诊,对患者病情进行跟踪指导。此举既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又减轻了奔波之苦。

“医院致力于培养本土人才,来自市中医院的专家们,下沉到西区医院各个科室开展培训,通过‘培训+带教+考核’机制,构建基层中医人才成长链。”杨小燕介绍道,今年西区医院的医生们先学习针灸等基本疗法,明年将开始学习特色技术如毫火针、岐黄针、火熨术等。
此外,该中心不断传播中医文化,深入开展针灸文化“五进”活动,组建专家科普宣讲团,开展义诊、疗法体验、养生讲座,让中医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中山市西区医院党总支书记陈壁伟介绍,接下来,中山市针灸治疗中心将继续以针灸为媒,让中医药的“治未病”智慧真正惠及每一位群众,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多基层实践经验和中西医结合的“中山方案”。
展望未来,陈壁伟表示,中山市针灸治疗中心在人才、技术、服务量、特色等方面达到一定规模和层次之后,将转型为“中山市针灸医院”。
编辑 王帆 二审 徐钧钻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