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秘鲁侨领携抗战史料归乡,尘封墨宝见证八十年家国情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冷启迪 程明盛 发布:2025-08-28

“‘万里外六千侨胞,统筹债捐达二百余万秘币,是侨胞之模范,是抗战之光荣。’这张周恩来给旅秘鲁中山隆镇隆善社的题词,高度肯定了秘鲁侨胞在抗日中发挥的举足轻重作用,也见证了秘鲁侨胞在民族存亡之际的无私奉献,但这些墨宝差点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有责任让它重见天日。”

75岁的秘鲁中华通惠总局名誉主席萧孝权展示了自己收集的秘鲁华侨华人抗战史料,并讲述自己数十年来发掘和守护秘鲁华侨抗日故事的经历。

8月27日,一场特殊的“秘鲁华侨华人抗战历史故事主题分享会”在中山举行,刚刚在北京、上海、广州分享后回到中山的乡亲——75岁秘鲁中华通惠总局名誉主席萧孝权点击电脑,一张张复刻的书法作品呈现在观众眼前,会场内寂静无声,屏幕上投射出的不仅仅是周恩来八十多年前的墨迹,更是一段跨越重洋的爱国传奇。

历史尘埃中
隐藏海外侨胞的抗战往事

秘鲁是拉美地区华侨华人人数最多、移民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据文献记载,明清时期就有中国商人、工匠、水手抵达秘鲁经商、做工。1849年,首批“契约华工”运抵秘鲁。1851年,秘鲁宣布废除奴隶制,同时提出用华工代替黑奴。此后25年间约有10万名“契约华工”来到秘鲁开矿、垦荒、筑路,他们在秘鲁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与当地族群融合,成为秘鲁社会的重要成员,为秘鲁的发展和各项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秘鲁中华通惠总局成立于1886年,由香山人郑藻如创设,是秘鲁华侨的全国性总机构,名称取自“通商惠工”宗旨,旨在维护华侨权益并推动慈善公益。

周恩来题写的书法条幅。

1987年,萧孝权任秘鲁中山隆镇隆善社财政主任时,在一次常规账目整理中,意外发现了抽屉里一批未曾义卖的书画作品。“我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藏。”回想当初,萧孝权依然激动不已。这些作品中,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题写的多幅书法条幅格外引人注目,“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把一切献给祖国”,道出了团结海内外侨胞共同抗日的心声。题词中还有冯玉祥手书的“复我失地”“还我河山”等。据史料记载,1939年,隆镇隆善社先后收到来自重庆等地的书画作品200多幅,这些作品用于支持秘鲁侨胞第三次筹款活动。这位年轻的社团财务负责人敏锐地意识到,这些不仅仅是名家墨宝,更是一段历史的关键证据。他随即召开会议,提出不仅要保存好这批差点被历史尘封的墨宝,更要把秘鲁侨胞在抗战时期的事迹整理、传播出去。

彼时,萧孝权在学习语言和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整理这些字画,考证作者情况,可惜的是,“有些图画的背景信息缺失,没有办法确认作者,因时间久远,一些当时的知情人也都不在人世。”但是,经过他的整理,一个愈加清晰的万里之外支援抗战的动人故事被拼凑出来。

政要名流墨宝致谢
跨越重洋的敬意礼赞

抗日战争爆发后,消息传到远在美洲大陆的秘鲁,6000余名秘鲁侨胞迅速组织起来。从1932年到1939年的7年间,他们通过义演、卖花、认购公债、自愿捐款等各种方式积极筹款。例如,华侨学生创立中华白话剧社,通过演出门票、慈善捐赠等方式,筹集到30多万秘鲁币。截至1938年底,秘鲁侨胞共筹集了200余万秘鲁币,折合100余万美元。这批善款部分用于购买战斗机支援抗战,其余均悉数转返国内。

周恩来“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把一切献给祖国”的题词复刻版。

萧孝权翻开随身携带的《支援抗日筹款芳名录》,说捐款数额从五毛钱到上万元不等,“在田里干活的农民收入很低,也要把仅有的五角钱都捐出来,积少成多,支援祖国抗日。大家卖田卖地、捐资捐物,那时候大家都抱着一个信念:没有国哪有家?!”

感佩于秘鲁侨胞们的义举,国共两党政要、将领和文人雅士纷纷赠送墨宝,表彰他们对抗战的贡献。这些题词并非用于商业拍卖,而是用于筹集资金捐款。1939年,秘鲁中山隆镇隆善社收到来自重庆等地的200余幅书画作品。周恩来的题词“万里之外秘鲁侨胞统筹债捐达二百万秘币,是侨胞之模范,是抗战之光荣”,高度肯定了秘鲁侨胞在抗日战场上发挥的举足轻重作用。收到这批作品后,中山隆镇隆善社又以义卖形式,在秘鲁开展了第三次筹款。 

八十余载守护与传承
历史记忆重新唤醒

历史并不如烟,在风起云涌的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中,海外华侨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粤籍侨胞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这些作品成为珍贵的见证,1989年在秘鲁举办的纪念展,在当地华侨中引起轰动。当时,由于秘鲁当地条件有限,萧孝权还辗转委托家乡广东省中山市的老乡排版,又前往香港制作,几经周折才印刷出纪念特刊。之后,每逢7月7日等与抗战相关的重要纪念日,这批作品都会在当地展出,传承华侨们的家国情怀。

秘鲁中山隆镇隆善社成员参加第二次筹捐抗日军饷活动合影。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分享会上,中山老侨务工作者陈迪秋也分享了关于这批字画的见闻。“好多年前,我们发现了大涌南文秘鲁归侨萧辅昆先生家里的两个条幅:一是周恩来的题词,二是吴稚晖的题词。这两幅题词,一直被萧先生视为珍宝,数十年来,无论辗转何地从不离身。萧先生是南文村人,十八岁到秘鲁利马谋生,加入秘鲁中山隆镇隆善社。抗日战争爆发后,秘鲁侨胞捐款支持抗日甚是热烈,萧先生也曾多次捐款。1939年,秘鲁中山隆镇隆善社第三次以墨宝筹款形式,发动侨胞捐款。在第三次筹款时,他捐了三百元秘币,后来,筹得之款,由华侨派代表送回祖国,并取回墨件。当时的墨宝中,有国共两党政要的,他选了周恩来及吴稚晖的题词各一件。后来我们多次拜访萧先生,每次一提往事,他都很激动,一谈起来,就热泪盈眶。”

中山市华侨博物馆筹建之初,文物征集队员们来到秘鲁征集文物,看到中山隆镇隆善社里珍藏的字画时振奋不已,当时的队员、现任中山博物馆馆长余子龙在分享会上提起当年的经历时说,“八十载的光阴,没想到这些字画依然得到了妥善的保护,而秘鲁6000侨胞的赤诚义举也由此得以昭示。”他们后来将周恩来“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把一切献给祖国”的题词复刻版放进了中山市华侨博物馆,无数观众由此进入一段万里之外的抗日历史之中。从1939年到2025年,从秘鲁到中山,这段跨越时空的历史记忆正在被重新唤醒。

图/记者 易承乐(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何淼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林志强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