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隆桥边》新书分享会在中山书展举行:桥边的岭南,时代的乡野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颜子怡 发布:2025-08-17

8月17日,新农人的乡村振兴诗——《喜隆桥边》新书分享会在2025南国书香节暨第十七届中山书展举行,作家黄廉捷将自己的灵感来源、创作经验一一道来。

对脚下土地的回赠

喜庆兴隆,流水不腐,书名《喜隆桥边》正是出于此含义。单看书名,有人会问,这部小说讲的是什么主题、什么故事?黄廉捷介绍说,小说以男主人公陈大阳和女主人公黎秀芬在大湾区某城市建设新农村为主线,展现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观念的转变,反映大湾区青年在振兴乡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不畏艰辛、勇于担当。

桥正是一切的见证。这座叙事中的桥,一直是若隐若现的存在,连接了时间、河流,也横跨了命运,在这座桥边,那些来来往往的人,那些驻足凝望的眼神,都藏着无数未被讲述的故事。

8月17日下午,黄廉捷作品《喜隆桥边》新书分享会在中山书展现场举行。记者 缪晓剑 摄

在中山生活几十年,黄廉捷称自己当年选择这里很幸运,因为在这个温润如玉的城市里,他找回了诗意的感觉。作为资深媒体从业者,他更是深入接触了鱼米之乡背后朴实、能干的人。于是,想对这片土地有所回赠的念头愈发强烈,《喜隆桥边》由此而来。出于中山具有岭南多重人文气质的特点,书中也交汇了客家、广府、潮汕等不同岭南民俗文化。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希如此评价《喜隆桥边》:“小说好看、耐看,浑然天成,一鼓作气拽着读者从头看到尾。《喜隆桥边》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语言简洁洗练,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描写细腻深入,意境优美,像散文诗一般。”

在书中,我们能感受到文字结出的充满诗意的生活图景:陈大阳、黎秀芬、关来田等人物带我们进入一场美丽乡村建设,或是一个晨雾依稀的早晨,或是一个轻车过桥的正午,或是一个风拂榕叶的黄昏……情感与场景相融,黄廉捷用他身为诗人的笔触,诗性又不散漫地写着乡村故事。

在分享会开场,小学生朗诵的书中片段即可为证:一时间,他感觉到家乡是那么美丽,四方鱼塘纵横交织,如一块块豆腐。不时有飞鸟在鱼塘边的树上飞起飞落,一下在草地上觅食,一下穿过鱼塘,一下又转到另一边,鸟的飞舞毫无规律,随心所欲……

喜隆桥,也是黄廉捷的文字之桥,连接着他与脚下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

要深入社会当中去

黄廉捷坦言,书中各章节没有完全达到心愿,这也成了他的遗憾。“慢工出细活,文学创作要放慢笔度,但脑袋要转得快。只有如此,才能有创作精品的可能。”他分享道。

尽管如此,历经艰辛的创作过程,黄廉捷仍收获了宝贵的创作经验。“要深入社会当中去。”他说,只有熟悉,才能有创作的冲动,也唯有熟悉,才能把控构建的文学世界。那么,如何构建精神图谱呢?黄廉捷认为,文学里的故事、人物,在这个虚构的世界里让读者不陌生,虚构的世界有其真实的存景物。《喜隆桥边》便是如此构建的。

读者参加黄廉捷作品《喜隆桥边》新书分享会。记者 缪晓剑 摄

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会会长、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副教授梁文生也分享了对该书的看法,认为其生活场景的刻画非常细致,语言也极具广东方言特色,是虚构中的真实。比如,书中写满岐城美食的记忆,“上菜了,乳鸽五只一开四、鲮鱼球、烧鹅、白切鸡、顶骨大鳝、草鱼肠、脆肉鲩、酿节瓜、白虾、罗氏虾、炒生菜、莲藕猪骨汤,满满一桌。”岭南大地的烟火气几乎要从纸页间漫溢出来。

小说最动人的,莫过于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真实人性光辉。平凡人在时代浪潮里的挣扎与坚守,本身就是最动人的篇章。陈希教授作序时也写道:“乡土的灵魂在于人,离开了人的书写,哪还有什么乡情可言。”正是这种“有血有肉”的质感和对现实的深切观照,让虚构的故事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想必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的追梦青年阅读此书,会很难不共情。

“即使没有桂冠加冕,我们仍以文字为火,在这片土地上点燃生命的火花。即使无人喝彩,我们也要让每个字符在纸上跳动成永恒的脉搏。即使没有殿堂为我们敞开,我们依然建造文字的高塔,让灵魂与云端对话。”现场,黄廉捷感叹道。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