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艺新突击队”深入城南社区与莲新社区,开展以非遗彩扎为核心的“非遗+”多维融合暑期社会实践,围绕文化传承、环境美化、普法宣传等重点领域,通过专业赋能、调研先行、服务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非遗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路径,为社区注入青春力量,推动高校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走深走实。
非遗传承走进社区,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本次实践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山起湾金龙彩扎为核心依托,结合“非遗文化进社区”实际需求,发挥团队成员在英语教育、法律普及、视觉设计等专业优势,着力打造具有青年特色的“非遗+”融合服务新模式。
实践前期,团队成员走访彩扎第五代传承人杨达华老师,深入了解彩扎制作工艺流程及历史渊源,并在其指导下完成起篾骨扎形、裱糊设色等环节的体验创作。随后,突击队依托非遗资源,联合外语专业教学团队在社区开展非遗双语亲子课程,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活”起来、“火”起来,真正实现“看得见的文化”转化为“触得到的课堂”。
调研精准对接需求,项目内容科学落地
为提高实践活动针对性和实效性,艺新突击队在实践初期同步开展“线上问卷+线下走访”调研,面向不同年龄层居民广泛征集意见建议,累计回收有效问卷300余份。基于调研结果,团队围绕“非遗传承、环境美化、趣味普法”三大方向科学设置实践内容,推动高校服务与社区需求精准匹配,有效增强基层居民参与感与获得感。
多元活动融合开展,非遗文化实现“破圈”
在调研成果指导下,团队先后组织开展四项主题活动,推动非遗文化在社区多场景落地:
开展非遗双语夏令营。结合外语教学与非遗技艺,由彩扎传承人及英语专业志愿者联合授课,30余名儿童在沉浸式双语环境中完成彩龙制作,深入了解非遗内涵,提升文化素养。
组织环保彩扎亲子课堂。以“变废为宝”为主题,指导亲子家庭利用环保材料制作彩扎作品,推动生态理念融入传统手工,提升青少年环保意识与动手能力。
设立彩扎普法小站。聚焦居民关心的法律问题,设置“一对一”法律咨询区,发放彩扎风格普法手册,结合粤语讲解和龙元素展板,增强法治宣传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推进井盖彩绘项目。由视觉传达专业学生设计金龙主题图案,组织儿童共同参与社区井盖彩绘,完成多处“微更新”,提升居民公共空间归属感。
实践成果显著,青年力量推动社区共治共建
在这十多天里,艺新突击队累计给400多位居民提供了服务,活动覆盖城南和莲新两个社区,把非遗文化实实在在融入了居民生活。团队将普法手册和宣传展板留存在社区,相关活动也被列入社区后续计划,形成了可持续的服务机制。社区负责人说,艺新突击队活动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群众反响特别好,充分发挥了高校人才优势,给基层社区带来了新活力。为此,社区还给团队颁发了荣誉证书表示肯定。
校地协同共建机制持续深化,助力社区高质量发展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是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大动作,也是推动学校和地方一起发展、让大学生参与实践、增强责任感的具体尝试。
团队搭建了“非遗+环保+普法+美育”的服务体系,成功找到了把非遗文化和社区治理融合起来发展的办法。未来,艺新突击队会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加强和社区的合作,根据居民需求增加“非遗+”的服务内容。用年轻人的智慧和专业能力,让社区治理变得更好,为基层社会发展出一份高校力量。
编辑 尹晓姗 二审 张鹏 三审 陈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