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记者跟随中山市疾控中心现场处置小组,深入黄圃镇社区开展蚊虫防控走访。在专家带领下,走访团队逐一探查小区地下车库、庭院外环境、居民家中、小区天台等区域,重点开展积水清理、投放灭幼剂、消杀效果评估、成蚊监测等质量控制工作。

过程中,市疾控中心专家特别提醒:许多不起眼、市民容易忽视的区域,实则暗藏“危机”,例如:绿化带内堆积的蜗牛壳、废弃的一次性塑料水杯和果冻杯、仅手掌大的多肉托盘积水、闲置的轮胎和雨靴,甚至榕树树洞等。社区、物业管理公司、相关单位、居民要重视起来,及时清理垃圾和积水,共同筑牢防蚊屏障。
蚊虫孳生的“高风险点”:
地下车库排水渠、积水井
“小区的蚊虫消杀工作由谁负责?采取什么消杀方式?消杀频率如何?”7月25日下午,在黄圃镇一个小区内,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毛云霞现场询问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随后,现场应急处置小组分为多路,分头走访地下车库、庭院外环境、居民家中、小区天台等重点区域,开展指导和监测评估工作。

据了解,该小区共有1000多户居民,地下车库面积4万多平方米。“地下车库环境阴凉,排水渠、集水井分布密集,且绝大部分均有不同深度的积水,是成蚊产卵和栖息的‘高风险点’。”毛云霞边介绍边检查每一处集水井、排水渠,查看是否有孑孓(蚊子幼虫)、是否已投放灭幼颗粒剂、是否有成蚊飞出等。
“建议就地取材,在靠近排水渠、集水井的墙壁上的醒目位置,标记药物投放日期,每周至少巡查一次,发现孑孓积水处要及时补充灭幼颗粒剂。每次投放颗粒剂应尽量使颗粒剂均匀散布于水面,24小时后应重回现场评估杀灭效果。”在检查后,毛云霞详细给出操作指引。

在工作人员掀开沉沙井盖后,毛云霞看到水面上漂浮着幼虫尸体,“这说明前期投药是有用的。”现场检查发现,近期小区物业管理处虽然已经在大部分排水渠投放过药物,但实施清淤时,工作人员又将投放的药物清理掉。毛云霞建议,物业部门仔细排查每一处排水渠、集水井,不能彻底清除的积水必须做到全覆盖投放灭幼颗粒剂。另外,要增加消杀频率,爱卫部门需现场指导物业开展消杀工作,保障消杀效果。
警惕小贝壳成为蚊虫“栖身之所”
随后,走访团检查绿化带等小区庭院外环境,发现小区内植被茂密、树木枝繁叶茂、低矮灌木丛密集,建议物业管理处对绿植进行适当修剪,并对绿化带内杂物和堆积的树叶进行清理,有效减少蚊虫孳生与栖息。

检查过程中,毛云霞弯腰从草丛中捡起一枚积水的贝壳,“贝壳容量虽小,却有积水,若不及时清理,会有孑孓产生。小小贝壳也会成为蚊虫繁殖的‘温床’。”
她探身到建筑物外墙内下水管道的检修口内,用手电筒往里照射,检查蚊虫情况。“绿化区域里的废弃瓶罐、宽卷树叶等点位容易有积水,成蚊也很有可能在这些地方产卵。”毛云霞提醒,天台水养植物、闲置容器、浅表地面积水、草丛中的水管接水口、地面沙井等容易忽视的地方都需要排查清理。
仅手掌大多肉托盘
竟藏着数十只孑孓
“阿姨,你这花盆底托养着蚊子幼虫,我先帮你倒掉,建议你不要放底托。如果要放,建议3-5天要清洗一次。”走访团入户细心查看居民家中的蚊虫防控情况。
在一户正在装修的业主家中,走访团发现,正在装修的房子虽然积水不多,但阳台处的一个盛装修用水的水箱内,有不少孑孓和蛹潜藏。

另外一户居民家的阳台上,摆放着多肉植物等绿植。其中,一个手掌大的多肉托盘下,浅浅的积水内竟然有30多只孑孓。 听完疾控指导后,居民立即动手将积水处理掉,并清洗容器。
这些蚊虫孳生的“温床”易被忽视
记者在小区内看到,不少党员志愿者在绿化带内清理积水、清扫落叶,同时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消杀,加强公共区域的排查等。
“哪怕小小的积水,都可能会有蚊虫孳生。水养植物能不养就尽量不养,如果一定要养,可用无底托的土培方法。”对于市民如何防控蚊虫孳生,毛云霞建议道,居民家中的水养植物如绿萝和富贵竹等,也要保持3-5天换一次水的频率。
“特别要提醒市民,换水时要冲洗干净水养植物根部,彻底洗刷容器内壁,防止孑孓附在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毛云霞表示,社区工作人员、物业管理公司工作人员,在防控排查工作中一定要“走实走细”,一些不起眼的地方都有可能积水成为蚊虫孳生地。
据介绍,疾控专家在排查中发现容易养蚊子的积水容器有:假山、茶水桶、宠物饮水容器、菜地敞口储水桶、榕树树洞、竹洞、遮雨帆布的褶皱和凹槽、废弃轮胎、废弃雨靴、塑料水泥墩管口等。这些不起眼、容易忽视的区域,正是蚊虫孳生的“温床”。

“没有积水就没有蚊虫孳生,没有蚊虫就没有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都是可防可控的,但是市民要积极主动做好家庭和周边环境的积水清理,日常做好个人防护,防蚊叮咬。如果市民出现发烧、关节痛、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编辑 何淼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