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领航中山产业向“新”而行 丨中山半年考·成绩单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高倩荷 李颖奇 发布:2025-07-21

一组数据勾勒出中山现代产业体系的强劲脉动:中山R&D投入强度跃居全省第五,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6.1%,排珠三角第一;2025年以来,全市共有签约项目471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135个,投资额占总体比例达42%……

今年以来,中山紧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线,密集出台政策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从顶层设计到精准施策,一系列“组合拳”持续发力,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赛道上加速奔跑,交出了一份兼具速度与质量的中期答卷。


新赛道:
十大舰队领航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迭代,中山正通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现代产业“四梁八柱”。近年来,中山加快打造新时代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着力构建“4+6”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格局,集中优势资源力量培育壮大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产业新赛道,以新动能促进新发展。

作为新时代中山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的四大引领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目前聚集相关企业600多家,涌现出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方生物”)、中智药业、乐心医疗、九州通医药(广东)等知名企业。今年以来,龙头企业康方生物表现抢眼。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依沃西单抗于2025年4月在中国获批上市。此,依沃西单抗在2024年的“头对头”临床试验中击败了“药王”Keytruda。

今年7月4日,康方生物宣布自主研发成果再迎新收获——首个双抗ADC药物AK146D1(Trop2/Nectin4ADC),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a期临床研究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AK146D1是康方生物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双抗ADC药物。目前,该药已成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

记者从康方生物了解到,截至目前,康方生物已开发了50个以上用于治疗肿瘤、自身免疫、炎症、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创新候选药物,24个候选药已进入临床(包括15个双抗/多抗/双抗ADC),7个新药已在商业化销售(含1个已在美国获批),2个新药2个适应证的上市申请处于审评审批阶段。

澳门地区人大代表到康方生物调研。(资料图片)记者 余兆宇 摄  

近年来,中山高度重视创新药物研发,截至目前,生物医药领域研发投入约30亿元,全市共有100多条新药在研管线,40多个1类新药在临床试验中(或获得临床批件);超过190个医疗器械在研管线,目前中山拥有自主研发并上市的1类新药7个、仿制药1165个,三类医疗器械60个、二类医疗器械678个,为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夯实基础。

除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在低空经济领域方面,中山也在进一步布局当中。目前全市共有31家企业进入低空经济领域。头部企业福昆航空跻身国内工业级无人机行业第一梯队,诚进科技已在全市部署超50套智能机巢,实施“无人机智能机库+高位监控+低空无人系统数据管理平台”空中巡查新模式。

中山还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聚焦新能源产业,积极发展氢能产业和新型储能产业,强化与香港、深圳等城市绿色能源合作,加快形成“风、光、氢、核、储”等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新智造:
数字工厂蝶变

中山始终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作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抓手,持续加大政策与资源投入。2024年10月,中山以智能家居行业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通过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与工作机制,正带动更多传统制造业企业踏上“智改数转”新赛道。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底,中山累计推动4352家规上工业企业在关键环节实行数字化转型,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73家,亮眼数字的背后,正是中山制造业从“传统生产”到“智能智造”,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协同”的生动缩影。

近日,记者走进鸿利达精密组件(中山)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利达)产品展示区看到,婴儿奶嘴、液态硅手机壳、运动相机外壳、汽车雨刷等各类塑胶制品有序陈列,展品旁配套陈列的生产模具,诉说着企业从传统模具加工起步到数字化生产的发展历程。“鸿利达自2018年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点、线、面对生产制造流程进行数字化升级。”鸿利达首席运营官陈祥表示,鸿利达坚持自主研发数字化管理系统,既不用担心不同系统间数据转换的问题,同时也确保了系统与生产流程的相匹配。

鸿利达公司自动引导车AGV穿梭来往车间之间运输半成品。(资料图片)记者 文波 摄

在鸿利达的智能车间,数字化管理系统正发挥着“神经中枢”的作用,从投料、加工、组装,到检测、分拣、包装,全流程实现自动化运转,还能借助自动化设备与AGV智能物流系统的互联互通,原材料运输至成品入库的全链条无需人工干预,而自动排产系统则基于历史数据自动匹配最优生产方案,让生产灵活性与效率大幅提升。“以生产线上的模具为例,系统会根据产品需求和历史数据,智能调度模具满足生产需求,同时也会优先为良品率高的模具排产,确保效率和质量最大化。”陈祥举例说。

在优化企业内部生产效率的同时,鸿利达也积极将数字化系统推广至供应链上下游,实现供应商、生产商、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将两周内的订单需求同步到供应商的系统,让供应商依据企业生产计划提前备料,确保供应链无缝接。

今年5月鸿利达携手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获知名管理咨询集团瑞欧盈-埃索(ROI-EFESO)评“2024年度工业4.0中国奖-智能工厂奖”。据悉,经过近年来一系列转型升级,鸿利达数字化装备占比已超95%、联网率达100%、替代人力达30万小时/年,提升人均产值257%,成为传统产业转型的标杆。

数字化转型催生集群效应。近年来,中山市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高端装备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还有生物医药、新能源、光电光学、灯饰照明等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拥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省级科技专业镇。2024年,中山市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其中,智能家电、小榄智能锁具分别入选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新技术:
链主企业攻坚

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的同时,中山也涌现出一批深耕自动化领域的企业,以技术突破带动行业升级。近日,2025年广东省“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案例名单(第一批)公布,中山企业广东恒鑫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鑫智能”),凭借家电产品柔性智能装配项目成功入选。

恒鑫智能自主研发的数字化高效柔性产线,基于机器视觉的快速识别与精准定位,可在0.1秒内完成300多个零部件的三维建模与抓取路径规划,使产线切换效率提升30%。该技术通过国家级鉴定,整体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得7项发明专利与4项软件著作权。在新能源锂电池赛道,恒鑫智能推出圆柱电池全流程自动化产线,采用自主研发的“多轴协作机器人+激光焊接”技术,实现电芯卷绕、烘烤、注液等全工序无人化生产,将电池生产良率提升至99.5%,用工成本降低80%,产能提升30%。

“通过持续研发投入,企业将曾被行业认为不可能用机器替代人工的复杂工序逐一攻克,实现自动生产,效率提升超40%。”恒鑫智能董事长罗躜表示,恒鑫智能深耕智能装备制造领域二十余年经验,在家电自动化生产线领域填补国内技术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恒鑫智能自主打造的“智能工厂装备集成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为广东省级智能制造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目前,恒鑫智能拥有200多项发明专利,构建起覆盖家电、汽车、新能源等多领域的智能产线生态,服务多家知名家电企业,推动产业升级与变革。


新机制:
政策“组合拳”促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制度创新的坚实支撑。今年以来,中山以密集政策“组合拳”搭建协同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扫清障碍。2月6日,中山召开新春第一会——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新能源、光电光学、生物医药三大产业以及专精特新企业,出台“3+1”政策体系共40条具体政策措施,吹响中山“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号角。

紧随其后,市政府“一号文”《中山市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山市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的若干政策措施》《为中山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等相继出台,形成多领域的政策矩阵,精准靶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格兰仕公司的机械手挥舞着手臂生产微波炉的炉腔。(资料图片)记者 文波 摄

在系列政策推动下,中山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一手抓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传统制造业“智改数转”,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率排名珠三角第一;一手抓新质生产力培育,R&D经费投入连续两年增长超20%,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光电光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投资额连续两年超千亿元,工业技改投资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把政策效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势能。

深中通道通车一年来,3100万辆次的车流量背后,是中山对跨区域资源的主动承接——通过“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深圳链主+中山配套”“深圳研发+中山转化”等产业合作新模式,加速融入湾区创新网络。

今年6月发布的《中山市产业科技升级改革行动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中山十大现代产业集群工业产突破10000亿元,培育4到5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基本全覆盖,具有中山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策划/统筹 吴森林 付陈陈


编辑 谭华健  二审 曾淑花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最新!中山防风应急响应降为Ⅳ级
21320人浏览   2025-07-20
十五运会棒球测试赛在中山圆满收官
原创 17631人浏览   2025-07-19
深中通道今晚9时起恢复通行
14490人浏览   202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