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建雄||喜欢苏东坡(表达/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龙建雄 发布:2023-07-21

就是因为喜欢

我读书有个习惯,但凡是自己喜欢的句子,会用笔画上记号,妥妥的对“书非借不能读也”进行回应。要是碰到喜欢得不得了的语句,有时就会在当页空白的地方写上一遍,信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看一遍加上写一遍,对好句子、好诗句能够产生一种妙不可言的顿悟快感。

看蒋子龙先生散文集《厚道》,我最记得书中写的一句诗:“野水明窗几,通渠绕屋流。”这诗引用于陆游《闲居七首》之其五,当我用笔写上这10个字的时候,孩童年代的家乡映像立刻就在脑海里复苏了起来。

我的家乡村落是典型的江南水乡,20世纪80十年代的房子大多是泥砖黑瓦,木门木窗。窗户带框且装有玻璃的是极少数富裕人家,塑料膜整齐打上去的是工人之家,用报纸糊得一层又一层,但还是左一个窟窿右一个窟窿的是绝大多数人家。

大垄里稻田格格,秧苗绿绿,蛙声起伏,白云朵朵倒映在清水明澈的田地里,阳光正好,清风徐来,凉爽通透,此刻我和南方、叶红三个发小在水渠里用簸箕拦鱼,正玩得特别欢快。今天水渠里的水流比较缓和,清水涓涓不说,鲫鱼也不少,南方用砂石和泥巴垒起一道沙坝,簸箕置于中间,已经有十多尾迷迷瞪瞪的鲫鱼被我们收入玻璃瓶中。

南方不甘心就这么一点鱼,要我和叶红从五十米开外的水渠开始赶鱼,我们赶了大概有三十米,不承想,水势忽然加大,浑水哗哗哗一下子就漫过我们的膝盖,叶红大声喊:“方几,方几,上游水库开闸放水灌田咯,赶紧提簸箕上岸!”说时,水渠一阵急流奔来,我们垒起的小沙坝瞬间就冲垮,簸箕也顺势往下游飘起,顾不上簸箕里是否有鱼,南方提起簸箕就往岸上快跑,我和叶红也就势爬上水渠一边,跟突然奔来的流水打了个“胜仗”,我们一起庆幸地畅怀大笑。

早些年,我在去杭州的飞机上读到苏东坡《庐山烟雨浙江潮》,在游杭州西湖的过程里,真切体会了“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的一样感慨,于是对苏轼产生了万般喜欢和无限崇拜。回到广州之后,我立刻开始读关于写他的书,慢读他写的经典名篇,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领悟他的豁达乐观,身心自愈,自强独立。

当你不只局限于阅读大众畅销书,广泛收集并翔实阅看多本关于苏东坡的专著之后,你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强烈感觉,有爬树掏鸟窝童年,有运气不是很好的各类考试,爱读书爱写点诗词歌赋但也爱喝点小酒,广交天下朋友可也会有看走眼的偶然,那个活灵活现的苏东坡,有七情六欲的苏东坡,像我们一样有哭有笑的苏东坡,相信命运但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安排的苏东坡,不就是我们普通人一样的普通吗?

闯入四川娃苏东坡的“生活圈”,你会发现,苏东坡从小就是一个“三好学生”:好吃、好玩、好学。他的父亲苏洵立志要金榜题名,于是对苏轼兄弟的教育极为上心,以至于苏东坡对儿子、孙辈也是一样地精心栽培,用心良苦;他的母亲程夫人、乳娘任采莲是做菜的高手,对日后自创东坡肉、东坡饼、东坡泡菜、东坡鱼这些名菜而成为美食家的苏东坡不无影响。出川后的苏东坡一生大起大落,他觉得每一回的际遇都很奇特,写下众多人生感悟以使我们在900多年之后依然可以“遇见”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平静,“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格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旷达,“十里生死两茫茫”的悲伤,“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梦想,“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小结……

林语堂老先生在《苏东坡传》一书中写道: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因为从喜欢苏东坡那首《庐山烟雨浙江潮》开始,到如今,我是真切地感受到了林老先生所说的话千真万确。

依我看来,喜欢这灵动世间的一切,哪怕是一句话一首诗这么简单的事,不用谈理由,无须与谁争辩,那就是真正的喜欢。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①文体②真实姓名③银行户名④银行账户全称细到支行⑤账号⑥身份证号码⑦联系电话⑧联系地址。文责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徐向东 二审 向才志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7月15日零时起,员峰桥全封闭大修
13505人浏览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