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一粒稻米的“旅程”
栏目:推荐 来源:新华社 发布:2022-10-1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从一粒饱满的种子,到郁郁葱葱的稻田,再到秋收时节满地金黄,变身洁白如玉的大米,走上亿万百姓的餐桌,每一粒稻米都来之不易,经历了漫长的生长,凝结了农民的辛勤汗水。

记者在7月——10月间,深入江西省南昌县采访,记录下稻米从育秧、播种、生长、田管、收获、加工等各个生产过程,在世界粮食日到来前夕,为读者呈现一粒稻米的“旅程”。

↑这是在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育秧车间拍摄的流水线上的秧盘(7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农民搬运秧盘,为下阶段催芽、育秧做准备(7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的恒温育秧室里,秧苗长势良好(7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农民手捧秧盘展示秧苗(7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无人驾驶插秧机在水田里插秧。无人驾驶插秧机的运用,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大幅提高了插秧自动化水平和作业效率(7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水稻进入灌浆结实期。此时也是水稻最终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要注意做好田间的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的防治(9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无人机在给稻田施肥(9月16日摄)。无人机施肥更加高效、精准,缩短了施肥时间,提高了肥料使用率。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农民操控无人机为稻田施肥(9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金黄色的水稻已经成熟(10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无人驾驶收割机收割成熟的水稻(10月11日摄)。无人驾驶收割机装有精准导航系统,提高了收获精度,降低了粮食损耗。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无人驾驶收割机在收割水稻(10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烘干车间,农民使用烘干设备将稻谷烘干(10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江西省南昌县大田农社烘干车间,工人展示烘干后的稻谷(10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县的一个粮食加工工厂,脱壳机将稻谷脱壳成米(10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县的一个粮食加工工厂,工人展示加工后的大米(10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县的一个粮食加工工厂,技术人员对加工后的大米进行检测(10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位于江西省南昌县的一个粮食加工工厂,工人将包装好的大米出库准备运往销售点(10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在江西省南昌市一市民家中,一碗香喷喷的米饭端上了餐桌(10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编辑 蓝运良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又上热搜!38年“高龄”威力洗衣机仍运转
原创 18042人浏览   2025-09-14
“中山镇超”10月开赛,阜沙队积极备战
原创 13438人浏览   2025-09-15
国庆中秋假期购票日历,来啦!
13359人浏览   202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