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汉良‖宁远血鸭(端午/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2-06-06

端午的血鸭

我的家乡永州宁远 ,端午节是不吃粽子的。至于为什么不吃,小时候并无半点疑问,后来到外地学习工作,方晓端午不吃粽子的地方并不多。但当时缺乏寻根究底之心,所以诧异之后便不了了之。看来对于过节,我缺少了些仪式感,这心态的改变,源于一次聊天。

那次,与朋友一起过中秋,吃月饼时我说了一句:“我老家中秋不吃月饼,吃的是粽子。”一向认为中秋吃月饼是天经地义的他们,纷纷追问缘起。我查资料,打电话问,终知答案。

端午不吃粽子,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屈原投江的信息传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永州时,已是几个月之后了。当时临近中秋,永州人民为纪念屈原,便在中秋不吃月饼改吃粽子。好几个版本中,我最信这个。

按理说,永州设郡县较早,文化开发也早。唐宋时期,像柳宗元、刘长卿、怀素、黄庭坚、苏轼、寇准……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足以书写一部亮丽的文学史。他们或为官或贬谪或游历,隔着时空,在柳宗元的放逐之地永州,形成了独特的“永州文化”。这些文人、官员的到来,为永州的山水增添了诗意外,应该也会影响当地的民俗饮食习惯。但“野蛮”的永州,文化被深刻的影响,端午不吃粽子的习俗却没被改变。

除端午不吃粽子这习俗与别的地方不同外,其他倒也没啥不一样。装有雄黄、各类草药的香袋,小孩子是一定要挂的。因为要驱五毒,艾草也是要挂在门楣上的,因为可以辟邪治病。大人呢,一壶雄黄酒断然少不了,因为有治病及避蛇咬之效。

端午不吃粽子吃什么?吃血鸭!这是整个永州很常见的菜式。“血鸭”二字被冠以各县之名,味道其实大同小异,都是待客必不可少的,更是节日里隆而重之的菜式。别以为这菜式常见,其实这道菜来头不小。

宁远血鸭起于宋朝,成名于太平天国时期。

传闻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军首领洪秀全率众将士攻下了永州城,当地老百姓为慰劳起义军,前往军中与厨子一起下厨。可是在杀鸭拔毛时,鸭身上的细毛临近开宴还没拔干净,只得把鸭肉下锅爆炒,为掩盖细毛,一位老厨子急中生智,将生鸭血倒进锅里,继续炒拌成糊状,这样一来,鸭块上的细毛自然看不见了。开宴时,一碗碗拌有鸭血的菜端上了桌。没想到这一意外居然成就了一道名菜,还登上“舌尖上的中国”。

家乡人对每一个节日都不将就,我的少年时代村民都不富裕,但仪式感拉得满满的,每到节日,家家户户早早准备,大人孩子各司其职。

记得有一天,我刚起床,母亲便把雄黄酒往几个孩子身上、额头、手臂上抹,抹好后我便带着雄黄的味道去放牛,顺便还要割回一大捆端午时节已长得高高的艾草。回到家按照吩咐扎成一束束,父亲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挂门楣或挂门边,其余的则用来煮水洗澡,“百草皆是药,端午泡药澡。”大人说艾草泡澡后,身上湿气尽除,也不会长奇痒无比的痱子,充分体现艾草的治病保健之效。

大概上午十点,家家都准备杀鸭了,“嘎嘎”声此起彼伏。鸭大都是自家养的,春节后便买了小小的鸭子,放出去吃稻田虫子,在家吃小孩掘的蚯蚓,几个月鸭子便肉肉的。三四个月龄的鸭做血鸭最佳,肉质不老易咬,没牙的老人也可以吃。

大人执刀杀,小孩搅拌鸭血(这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技术),然后拿到村子的水井边褪毛,此时水井围满了人,热热闹闹的,洋溢着快乐和满足的气氛。

清洗干净的鸭带回家,此起彼伏的剁鸭肉的声音便响了起来,不久翻炒的声音响起,香味溢满整个村子,不,不,不,我猜整个县都被香味罩住了。

做这道菜需要好技术。剁好的鸭肉要焯水,入锅后爆炒,半成品时香味已经冲击鼻腔,再把准备好的子姜、刚从地里摘回来的嫩豆子(平时可用花生米或黄豆)蒜瓣辣椒 、家酿的酒放进锅,翻炒好再加水或汤汁焖至快干时,把搅拌好的鸭血倒入,待鸭血变成暗红,淋上茶油,一道美味便大功告成!端上桌子,看上去色泽油亮,吃起来肉质鲜嫩,无半点腥味,可以说,没几个宁远人不会做这道菜,没几个宁远人不喜欢吃这道菜。香辣咸兼备,肚子明明饱了,嘴还不舍得停下来,说不定菜汁都会被扫干净——用饭扫光。

血鸭,是我的家乡一道十分常见的菜式。端午时节的天气,湿寒犹在,鸭肉可滋阴,清热养胃,去暑湿之气。吃饭时,大人喝着雄黄酒,酒劲不大,鸭肉辣劲不少,湖南人无辣不欢,所以血鸭这道菜不辣是显不出“威力”的,其味道会大打折扣。席上,个个吃得欢快,额上冒汗,狂放至极,端午的气氛便这样被点燃,夏天的干劲便这样被唤醒!“鸭香醒脾,苦夏不苦”啊,人们早已深谙食物奥秘,这道菜,可让劳累一扫而光,让夏天不苦。

端午的历史情怀早已深植人心。朴素的人们把常见的食材植物,赋予了灵性和药性,给传统节日带来神圣的意义。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文体、作者真实姓名,以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和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文责自负,所有文章观点均不代表本报。推荐至上级及其他平台发表不另付稿费。)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向才志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