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妍‖登罗三妹山 (本土/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12-03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登罗三妹山 

伟人故里,向海而兴。锦绣中山,敢为人先。

(资料图片)

这里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故乡。名曰中山市。它的前身为1152年首设的香山县。有潮水所至,就有香山文化,这有幸于孙中山先生。莫说香港、澳门近在咫尺,是同饮一江水的“自己地方”。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籍人,多如牛毛;就连遍及五大洲四大洋的海外华人华侨“中山籍”,不胜枚举。

年轻时叛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竟成为一种情绪,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般淡淡的哀愁。数十年来,每次路过或抵达中山市辖区,不是冲着“石岐乳鸽”,腹中裹两只,再打包两只;又或是市区打个转,就匆匆忙忙地打道回府。总没能静下心来,停一停,想一想,悟一悟,好好用脚步丈量中山的好山好水,用灵魂感悟一下珠江口“五桂雄峰”的气势。

上天总是公平的,缺什么补什么。未深刻领悟伟人的精神谱系,终究是要上一堂精神补钙的课。这堂为期半个月的培训学习,不但补了孙中山伟人这堂课,还补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这堂大课。

每天清晨7点10分,我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在罗三妹山脚集合,齐刷刷地登顶向山神问好。罗三妹山属于五桂山余脉。见惯了雄奇大山的北方同学,初闻罗三妹山海拔仅为98.8米时,嘴角露出不易察觉的一丝神秘的微笑。的确,五岳归来不看山,衡山归来不看岳。珠江口西岸的“五桂雄峰”难入北方大汉的法眼。

罗三妹,罗家排行第三的妹子。罗家三妹出名不因别的,全因百善孝为先的“孝”。年幼时,父亲早逝,10余岁独自一人侍奉母亲。14岁那年,母亲去世,她粒米未进,哀思过度,走了。山名不洋气,甚至有些土。可就是这个土得掉渣的小山坡顶,不光有罗三仙姑庙,还有邓小平同志登山时所留下“不走回头路”闻名海内外的名言。登顶后的小平同志,远眺珠江口,双手叉腰,“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嘱托,一直回响在世人耳旁。

“90后”“00后”或较难理解上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思潮,其冲突的激烈程度。邓小平同志的伟大英明之处,在于勇立潮头,砥砺前行。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南巡,下榻于霍英东先生投资兴建的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宾馆——中山温泉宾馆。宾馆的后山花园就是罗三妹山。那时的山路崎岖,除了土路就是泥路。或者说是没有路。陪同人员善意劝返,小平同志不经意地说一句,“不走回头路”。

小平同志的“不走回头路”看似指登山路径,实则是内心酝酿许久的“一盘大棋”,关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关乎亿万中国人的福祉,关乎千万海外华人华侨的荣辱与共,关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强大思想动员。今天,当我们站在中华民族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大历史转折点,全面开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时代关键节点。缅怀孙中山、邓小平两位时代伟人的同时,更要领悟其精神实质,与时俱进,不走回头路,以开放、包容,敢想会干的新姿态、新境界,勇往直前。

作者简介:青年作家、评论家。中国新文艺群体评论委员会首批特聘委员。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结集出版已发表的散文集《花城印记》《花城味道》系列等。剧本《如影随形》入选第二届广东省优秀电影剧本奖,《钟南山逆行的72小时》入选2020年年度文选等。

(请勿微信投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文责自负。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返程将至,广东这些路段易拥堵
11761人浏览   2025-05-04
原创 10097人浏览   202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