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从惠‖去土桥,再来一碗水酒(情愫/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11-2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土桥墟,那飘香的豆包心

1984年,是我工作元年。我背着简单行囊,手拿一纸调令,到天柱山下清风岩前的县二中报到。县二中位于土桥乡,离县城还有六七里。土桥是县城东郊最大乡镇,地处宽阔的平地上,沃野千亩,人口稠密,村庄大,历史久。集镇规模也大,墟场更是热闹拥挤。来到二中,便与土桥墟结缘。

平时,采买生活用品,都要到墟镇。逢墟日,假如又正是周末,我们几个单身老师便结伴去土桥赴闹子。赶闹子不为买,更不卖,就是去凑热闹,看新鲜,偶尔也打打牙祭,喝点小酒,重点吃豆包心。

土桥墟日是农历三、八。从学校出发到集镇,沿省道往西,步行约一公里多,全是砂石路,要走十多分钟。路上,偶遇大货车过,拖着黄尘呼啸而去,顿时弥漫半边天,把人弄得灰头土脸。嚼下,嘴巴喳喳响。

集市呈丁字形部置。东西向的公路旁,乡政府、医院、学校、邮局等几个单位,商业街南北向,与公路垂直,一条宽阔直街,没硬化,风一起,低片稻草漫天飞,总是脏兮兮模样。供销社、理发店、银行等单位挨挨挤挤两边排开,最末端是六孔厂棚。

那会,改革开放不久。农村市场开始活跃起来。从丁字路口始,赶墟日,个体户就在国营店门前摆摊。各种百货农具农资成行成市,农民的农副产品也在两边摆放。人头攒动,走路都要侧着身子。交易双方多是本地人,也有城里人下乡来买鸡蛋、泥鳅、田螺等鲜活农产品的。

竹器木器陶器鲜肉生猪禽蛋等农副产品,主要在厂棚区交易。还有两家录像厅,农民逢墟看录像,看场香港武打片成为时尚消费。我们更关心榨粉的、煮空心油糍粑的,做豆包心,蒸水酒的,也在这个区。供销社的饮食店生意很好,从门前过,可嗅到里面散发出肉汤香,肉丝面要2角6分一碗,价格比农民的水粉贵,我们一算账,还是在厂棚消费划算。

土桥闹子有两样东西最吸引我,一是水酒,二是糍粑。

糍粑又分两种,一是空心糍粑,二是豆包心。空心糍粑是糯米糍,撤点芝麻粒,和点黄糖。一丁点糍,放在热油锅里一炸,一会就鼓鼓胀胀,圆滚滚拳头状一大坨。到转黄色,便捞出来滤干油,稍凉,便可吃了。别看那么大,里面全空。咬一口,香酥脆甜。

豆包心也是糯米糍粑。但扁扁的,里面还包了豇豆泥。有的还用油炸一下,糯而不腻,香酥软绵。清明期间,糯米糍粑还掺和了香艾、兔耳草等野菜,有种特殊的香味。

这两种糍粑都是我小时没吃过的,感觉味道特别好。虽处一县,百里不同俗。

说到水酒,更是一绝。我们家乡的酒都是带糟的甜酒,酒精度低,只能算饮料。水酒不带糟,度数也高些,二三十度,甜度降低,更适合聚会时调节气氛助兴饮用。

厂棚是个畅开的建筑物。四个柱子,撑着一篷瓦。挡雨遮阳不挡风,方便进出,视线也好,没隐私。我们三五好友走到厂棚,拣张靠边的小桌子,往四张竹筒椅上一坐,要一锑壶酒,买上十几个空心糍粑和豆包心,再炒盘豆腐皮,青椒猪头肉啥的,然后就二五二五开喝了。有时,还学着旁边桌子的农夫划拳。喝到一定程度,有点醉意了,肚子胀了,才散席。踱着摇摆步,回到孤寂空旷的校园宿舍睡觉。

我结婚后就离开二中上城了。多次出差路过土桥,想停下来,再去墟场转转,都没成。城里各种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了,墟场美食也没那么诱惑力了。我到嘉禾工作后,才重新喝到水酒,而且印象一直好。至于豆包心,每次清明回去祭祖,都要去墟场买几包回来,忘不了那咸咸甜甜香酥软绵的味道。

多年过去,其他乡镇赶集印象都慢慢模糊或忘记了,唯独土桥赴闹子却总能记起,历久弥新。那年,去足田参观新农村建设现场,返程从土桥方向回,发现土桥巳大变。已成为县城一部分,没有以前人挤人车堵车的热闹了。多想停下来,再吃一碗西林水粉,买上两个豆包心,来上一碗水酒,开心地吃,美美地品,豪爽地喝,随便走走看看,多惬意啊。那份发自内心的满足与欢畅自在不言中。

时光请慢走,记忆便不老。那些生命中曾经的幸福片段,就让它在生命的旅程中多绽放一段时间吧。

(请勿微信投稿。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文责自负。来稿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作者提供
◆编辑:徐向东
◆二审:向才志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周知!民族东路将实施交通管制
19703人浏览   2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