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中山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一定会发自内心关心呵护企业家,发自内心高效服务企业做大做强。目前,中山已按下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快进键”。作为贯彻落实中山市“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和全市企业家代表座谈会精神的重要举措,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承办的“当好‘服务员’‘暖企’开新局——中山市稳企安商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自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镇街、各部门积极报送案例。经过初选,有40个案例或举措成功入选网络投票环节,其中不少案例极具示范和推广价值。
案例概要:
2021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围绕全力保障我市重企业用工需求,创新推出“139”专项行动,组织全市100名人社干部,重点联系300家诚信规范经营、有潜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每家机构定点精准服务3家重点企业,累计服务900家重点企业,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做大做强,积极缓解企业用工难,推动劳动者高质量就业,促进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确立了三个理念(招工抢先拓市场、重技引才高质量、为民助企促发展)、三个方向(商企自愿、基础为先,数据引路、人社架桥,政府协调、商企深耕)、三个目标(做大劳动力总量、做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做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全力保障我市重企业用工。
详细案例:
在全国首届技能大赛举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精神,今年以来,市人社局创新推出“139”专项行动,实行招引普工与技工并重,积极缓解企业用工难,推动劳动者高质量就业,促进中山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需求端来看,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强劲,普工和技工双短缺。去年8月以来,制造业企业订单量回升,不少企业有增资扩产计划,普工需求比较旺盛,同比增长约50%。同时,技能人才需求增速较大,求人倍率高达6—8,大大高于全国的2。作为湾区中心的中山,坚决扛起制造业大旗,奋力打造全国制造业一线城市,经济逐步企稳回升,发展势头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无论是普工还是技工需求,均出现20%以上的增长。
从供给端来看,人口红利减少,技能红利增加。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同比减少517万人,下降1.8%;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农民工4223万人,同比减少195万人,下降3.9%;省内外劳务输出地流入中山的人员逐年下降,年均降幅5%。二是技工比重不断提高。 2019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2020年,扩招规模达到200万人。41.4%的企业用工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明确要求。“十三五”期间,全国新增高技能人才超过1000万,技工院校每年向企业输送约100万毕业生。三是过半农民工从事三产。2020年,全国从事三产的农民工比重为51.5%,首次超过从事二产农民工的比重(48.1%),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重仅27.3%。我市第二产业用工占比下降10%以上,第三产业用工占比则上升10%以上。
针对用工需求旺盛但供给相对不足的状况,经过深入调研、反复研究,市人社局确立了三个理念(招工抢先拓市场、重技引才高质量、为民助企促发展)、三个方向(商企自愿、基础为先,数据引路、人社架桥,政府协调、商企深耕)、三个目标(做大劳动力总量、做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做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全力保障我市重企业用工。
一、制定方案,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做大做强
今年初,出台《“139”行动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明确,用三年左右时间,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专业优势,每年新招聘员工2万人以上,引进市外技工2万人以上,全力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
实施方式上,组织全市100名人社干部,重点联系300家诚信规范经营、有潜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每家机构定点精准服务3家重点企业,累计服务900家重点企业,支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做大做强。今年成立了25个专项行动组,每组由一名党组成员或四级调研员总牵头,一名四级以上主任科员作为联络员,镇街人社分局局长及一名工作人员组成,挂点3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同服务9家重点企业。
行动内容上,稳存量,千方百计留住企业现有员工。发挥企业用工主体作用,多措并举做好留人工作。一方面,引导企业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改善用工环境、加强人文关怀等手段,稳住员工、稳定生产;另一方面,宣传我市工业技改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采取“机器”换人方式,大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比重。深合作,全力推动政校企互利共赢。鼓励我市各镇街结合辖区产业特点、用工需求,联合当地政府部门在市内外合作开办技工学校;引导重点企业与市内外技工职业院校合作,采取冠名班、校中厂等多种方式,合作培养适岗技能人才;发动本市异地商会协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通过提供资金、设备、管理、师资等方式,组织输送外地劳动力在中山就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技工输送渠道。拓市场,积极扩展外地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深入挖掘省内粤西和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劳动力资源,在确保员工输送数量稳定的前提下,力争每年保持5%以上的人员增幅。由人社部门牵头、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跟进、重点企业配合,到云南、贵州、河南、青海、宁夏等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开拓全新劳动力市场。
多措并举,全力保障我市重点企业用工需求
1.创新员工接返方式。春节后,由政府、商会、协会、企业共同出资,组织专机5趟、专列9趟、专车197车次,累计从广西、四川等地接返员工近万人,引导老员工快速回流,返岗速度较往年提高14%。
2.创新招工引才模式。春节后,人社部门、重点企业、中介机构三类组合,深入当地市、县、乡(村)三个层面,开展技工就业合作、劳务协作对接和企业招聘员工三项工作,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39份,建立了劳务工作站11个,先后引进外来建设者5000余人。发挥“工小铺”、快招平台等专业优势,组织线上线下52场招聘会,引进人力资源3万人,其中技工近1万人。
3.创新研判分析机制。建立大数据模型,全面掌握企业用工、人员流入、人员流出等情况,为研判供需两端趋势、外出开展劳务对接,提供科学、及时、有效的指引。联系镇街分局、中介机构、重点企业,建立多渠道、零距离沟通机制,采取座谈交流会、实地走访等,深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招工服务,全力保障我市企业用工需求。
4.创新开拓劳务市场。在人社部门引导下,三角镇龙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8至9月分别到山西太原、云南德宏州、广西等地走访当地院校,与当地的劳务派遣公司进行对接,服务三角镇企业59家,派遣人数501人。中山市快招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在对口帮扶的贵州六盘水水城区和盘州市广布招聘点,挖掘300多名劳动力到我市就业。火炬开发区行动组协调佳能等9家企业,深入云南、贵州等地,现场招聘员工13100人。
5.创新开展人才合作。中山人社局与汕头市人社局签订了《人力资源服务合作协议》,推动两地在技能人才引进和定向培养方面深度合作。小榄人社分局与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镇校合作框架协议书》,通过镇区企业与学校共建研发中心、开发合作项目、举办招聘会、技能竞赛等形式,加强镇校合作。小榄镇行动组组织人力资源机构、重点企业赴汕头开展人力资源合作,与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汕头技师学院等3所职业院校进行了对接。中山市三合人才派遣服务有限公司与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初步达成至少设立2个中山订单班的长期合作意向,中山市中泰龙办公用品有限公司与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达成设立一个订单班的合作意向。
◆中山日报社云媒体中心
◆编辑: 高倩荷
◆二审: 张鹏
◆三审: 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