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汉良‖神湾人家的味道(本土/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4-2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一年不长,美好不少

也真是奇怪,当我想到某种食物的时候,就会想起许多事,有些埋在记忆深处的味觉,不经意间便翻了出来,拂去灰尘,而后美美地呼吸下它的气息,美味便来到唇边,快乐就来到了身边。

已在神湾生活二十余年,有很多享受美食的机会,我忘不了那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这些美食的人,也忘不了那些传承下来的美味,于是试着去了解在美食中积淀的“食文化”,终于在人过中年时领悟了生活即是大餐的道理。

 一

神湾的许多村里不少人家都有一方小院子,里边种上一些花花草草,一年四季,蓬蓬勃勃的开放,有的在院子里自开自赏,也有一些调皮的“红杏出墙”来,便宜了我这样的路人。

先生的大哥家也有一方这样的院子,院子外还有一小块空地。勤劳的大嫂会在院子里、空地上种上花草蔬菜,细心的打理着。

时近冬至,那天天气晴好,我带着孩子回家探望爷爷,看见大嫂正在收拾院子里里外外,于是我带着孩子加入劳动中去。

空地外围,有一圈竹制的篱笆,篱笆上缠绕着一些藤蔓,一层层蔓延着。小时候在老家农村,看到类似的藤蔓都觉得讨厌,正准备挥刀砍下去,大嫂的声音传了过来:“那些藤要留着,把杂草铲掉就可以了。”

“伯母,这些东西好臭啊,留着干什么?”

“对啊,很臭,因为它的名字叫鸡屎藤……”儿子的堂哥一脸坏笑:“你是不是想起了那臭臭的鸡屎啊?”

几天后,大嫂打来电话叫我回家一趟,我带着孩子到达大嫂家时,太阳正懒洋洋地照进客厅,餐桌上放着一个大盘子,盘中盛着一些黑白相间千层糕。儿子双眼发光,手都不洗,抓起糕点就往嘴里塞,这个小吃货,知道伯母巧手做出的都是美味,他还经常叫我向伯母学习呢。

看他狼吞虎咽的样子,他的堂哥就逗他:“鸡屎藤好臭啊,你怎么吃它做的糕点啊?”小儿嘴里的糕点还没吞下,嘟着嘴说:“你才吃鸡屎藤!”

我拿起一块糕点闻闻,清香扑鼻,咬一口,嚼劲十足,和着椰子汁的味道,别有一番风味。

我想起前几天,鸡屎藤差点惨死在我的“屠刀”之下,内心便觉愧疚。我的凡眼,发现不了它的美,更别说用它来做美食了。大嫂,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却会把鸡屎藤采下来熬成汁,加上糯米粉,叶子及红糖便制成了鲜嫩滑口,清凉解毒的糕点,原来植物也不可貌相啊!仅凭一个俗名便自动臆测的我,在生活的经验面前败下阵来。

“伯母,你教我我妈妈做这个吧,我妈妈什么都不会做……”美食面前,我被孩子完美出卖了。

“好啊,等鸡屎藤长出嫩叶,你就来摘回去,叫妈妈焖饭给你吃。”原来,这东西还可焖饭呢。

我没有错过有着“不雅之名”的鸡屎藤,是因为这里的人有着广采博纳的精神,又因有像大嫂那样的传承者,不仅使我们的味觉享受了美食的盛宴,也让很多普通的植物有着属于自己的舞台。

清明时节,是吃三丫苦与艾糍粑最好的季节了,如果说神湾最能唤醒我味觉的美食,这两种便是最佳。

春末夏初,天渐渐温热,和风伴着细雨,万物换上绿装,不少人趁此机会踏青,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

在三乡一带民间有一个习俗——姑婆诞。虽然现在很多传统习俗已经式微,但在中山依然留有一些特色风俗,而在最爱茶果的三乡,就肯定要“三月三,食三丫苦”。神湾人也不例外。

农历三月初,一些人便上山采摘三丫苦与艾草。三丫苦苦过黄连(我尝过刚刚摘下来的叶子),此时正逢三丫苦开花,花是整个三丫苦的精华所在,叶子也特别嫩,做出来的三丫苦特别好吃。就这样的一味中药材,却被能人巧手制成一道美味糕点,出现在高档酒楼里,也常见于市井餐饮小店中。

大嫂是做茶果的高手,自然不会放过采摘三丫苦回来做茶果的机会了。一天,大嫂告诉我准备做三丫苦糕,我便主动报名打下手了,当然,目的是“偷师”。

只见大嫂把摘好的叶子放在一个洗干净的不锈钢盆里,然后拿出一根发亮的小木棒,一下一下的捣叶子,捣烂的叶子渗出汁水,然后拿出来一块准备好的纱布,把叶子和汁水一起装进去过滤,大嫂说这样做出来的茶果口感会比较嫩滑。

我不知道可以帮什么忙,坐在旁边看大嫂的手上下翻飞,捣叶过滤一气呵成。接着大嫂将三丫苦汁倒进糯米粉里与之混合,不断的揉搓,看韧劲差不多了,就将和好的面团铺到蕉叶上,放到柴火大灶上蒸。烧火可是我的拿手好戏了,我当仁不让的坐在大灶前,开始伙夫工作。按照要求蒸25 分钟左右,一盘热腾腾、嫩绿色的三丫苦糕就出锅了。摊凉后,沾上事先熬好的黄糖浆或者蜜糖,就可以开吃了。

对了,别嫌弃三丫苦的苦味,这种糕点能清热解毒,袪风除湿呢,是广东这种湿热地方的良药。

用艾草做糍粑方法与三丫苦糕类似,不同的是艾草糍粑可以包上花生,豆沙这样的馅料,而且不苦且香喷喷。近几年风行艾灸,是因为艾灸有保健治病之功效,可聪明勤劳的广东人早就以艾草做食物了!在我老家,小时候的我拎着篮子采摘的艾草要不用来喂猪要不端午节用来挂在门上辟邪,哪里想到还能做出如此美味呢?

这些与春天与自然最为贴近的美味,看上去只是一种简单的食物而已,却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一片片普通的叶子,通过捣,挤、揉搓后再一蒸,便成为风靡大街小巷的美味,不得不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

端午将近,粽子隆重登场!

小时候,我也吃过粽子,那是碱水粽,没来广东之前,以为天下的粽子都是一个味——湖南甜,自来到广东,吃了广东的粽子后,才发觉有一种味道叫“粽味十足”,吃过即爱上。

一年的端午前夕,我去家访。穿行在村里的小巷里,总有浓郁的香味唤醒我的味蕾。当我走进一个学生家里的时候,看到院子里正忙活着包粽子!几个阿姨大婶正爽朗的笑着招呼我:“老师好,明天早上你就可以吃到粽子啦!”待我家访完毕,再次行走在村里的时候,已是夜幕初临,不少家庭的笑声传出了院墙外,煮粽子飘出的香味让我饥肠辘辘。

我的心里,大嫂包的粽子最好吃。端午前几天,大嫂就开始准备了,买来糯米,咸鸭蛋,五花肉,红、绿豆等馅料,再去采来粽叶(有时是蕉叶,有时是芦兜),准备就绪之后,就放下所有的事情,开始包粽子啦!

一大早大嫂将煮好的粽叶拿到院子里晾干,又将糯米淘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并把准备好的馅料一并拿到院子里待用。早晨的雾霭还未散去,阳光淡淡地洒在劳作的她身上,柔和,清雅。

我想做帮手,但大嫂总是嫌弃我笨手笨脚,所以,大部分时间我只是看客,我确实不是做这个的料,学包了几个粽子要不“漏米”,要不“露馅”,所以只能干一些现成的活:把包好的粽子一个一个放进大锅里,把水加到水面略高于粽子,然后烧火(这个我最在行),中途按照大嫂的吩咐给粽子翻身和加水,两个小时左右,粽子的香味就在屋子里沸腾了。接着可以用慢火煮,只需加柴就行,第二天一早,嘴馋的我便来等粽子出锅,此时,整个厨房,不!整个院子都被清香满溢。来不及等到粽子冷却,捞起一个,剥去“五花大绑”的粽叶,轻轻咬一口,便觉得芳香四溢,口舌生津,唇齿飘香,这一口,满满的都是幸福!

端午有了粽子,便有了仪式感。一个个粽子,带来了几千年前屈原的风骨,也带来不一样的异乡味道。我们这一代人,因为生活的忙碌和网络的便捷,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精心制作食物了!胃连着心,当清香的粽子入口,制作者的感情便在粽子里,我喜欢和贪恋的,是煮粽子时缭绕的烟火,是散发一条巷子的清香,是几百年里代代的传承。

我认为桂花便是秋天的味道。

我的高中母校有几棵丹桂,一到农历八月,便让整个校园生动起来,那些香味总是不经意便刺激你的鼻腔,以至于这种感觉在几十年里挥之不去。

广东有些例外,连入秋都要经历数次折腾,立秋了,秋分了可是天怎么还那么热呢?过了寒露就是霜降了哦,秋意终于有一点了,直到此时,才惊觉离过年又近了。才发现我工作的校园桂花也开了。

那花在树叶之间,金黄金黄,很细小,花瓣仅米粒般大小,密密麻麻,一朵挨着一朵,一簇连着一簇,仿佛绿叶丛中点缀着碎金,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校园被桂花浓郁的香味“霸占”了,真是“桂子云中落,天香云外飘”。

记得小时候,我会爬上村里高大的桂花树,把桂花摇下来再细细捡拾起来,拿到药店去换回零花钱。但现在,在神湾生活二十余年的我,发现桂花被赋予了另一种味道,不仅饱了我眼福,也带给我舌尖上的享受。

在广东的酒楼茶楼常见一种层层分明、晶莹剔透中有桂花点缀于其中的糕点,那就是桂花糕。我不知道桂花糕是怎么做的,但我喜欢吃,去到酒楼茶楼必点。拿起一块桂花糕,放入口里慢慢咀嚼,细细的品尝就会品出那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就能吃出糕点的滑软嫩滑,软糯甘怡。

这也是一个好的糕点师奉献给客人最好的礼物吧!我猜想糕点师做桂花糕的时候,嘴角一定露出笑容,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每天都有精美糕点相伴,不幸福才怪。等成品出炉,他们也会像欣赏艺术品那样欣赏自己的杰作吧,急性子的人恐怕做不出如此精美的糕点的。

茶楼窗外的路上,车水马龙,大家都在赶时间,我心生惋惜:即使有机会,也不会有很多人停下来看看一株株植物怎样变成美味,一颗颗糯米如何成为清香,一粒粒桂花如何进入晶莹剔透的糕点之中吧?宁静的心一旦焦急浮躁,淡定的心一旦近利,就发现不了生活的美了。

能体味食物的味道,才觉出生活有味道,我深以为然。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无错别字,正确使用“得、的、地”;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图+1/记者 徐向东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 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文旅集团正式成立
原创 50490人浏览   2025-06-30
专题丨筑梦之城·商聚未来
14437人浏览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