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平‖江西小吴门的“汉砖”(北地/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10-19

“小吴门”里的大文化 

“小吴门”是古城长沙一直以来的一个地名,相信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江西省莲花县琴亭镇文峰新村也有个“小吴门”。这个“小吴门”不是地名,而是当地有名的文学`书画`收藏家吴栋山老师住家兼历史博物馆小院的院名。

10月16日上午,在县文联郭主席的带领下,我第一次拜访了吴老师的“小吴门”,也在这一天才知道莲花这座小城竞然还有私人历史博物馆。确实让我有点“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听说,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汗颜。

小院很普通,普通的就像乡下的农家小院。进门左边是两栋连排十几年的旧房,正前方是一栋刚建不久的新房,房子中规中矩是最传统的格式,院内零散着几颗桂花树。院子虽有点简陋,但到处充满了文化气息,除了“小吴门”两边的对联外,两栋大房子正门两边的鎏金对联更格外显眼,早已显摆出了小院主人蕴藏“别有洞天”的文化。

正当我们四处张望的时候,一位穿着朴素、满头银发的老人亲和地向我们走来了,郭主席介绍这就是吴栋山老师。望着吴老师,很难与他文学、书画兼历史文物收藏家的多重身份联系上来,倒像一个乡下老头。吴老师说历史博物馆分“汉砖馆”和“文革馆”,他建议我们先去参观“汉砖馆”,我想吴老师的意思是让我们了解历史应先古后今吧。

“汉砖馆”设在吴老师儿子新建的五层楼房里。为了支持父亲对历史文化的抢救工作,儿子专门贡献一楼給父亲做陈列馆。当吴老师打开紧闭的馆门那一刻,映入眼帘的一排排摆放整齐的陈列架和架上琳琅满目的古砖字画,实在是大开眼界。吴老师从进门左侧开始引领我们参观,并向我们一一介绍。每个陈列架上都排放的整整齐齐,古砖一尘不染,在每一组架上还都特意放有文字牌介绍。望着这一件件大同小异的古砖,我还真的看不出有什么差异。在我们这些外行人眼里这不就是普通的老土砖吗?可在吴老师眼里这都是一个个宝贝呀。吴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就向我介绍,他说看砖的形状基本上都是一样,古砖的区别在于花纹图案,每一块不同的砖背后都代表一段历史,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我笑着说要听完这一屋子的砖文化,那可真要有“一千零一夜”的思想准备呀。吴老师笑着说:“那还不一定听的完啰”,我想也是。

在陈列架上,吴老师按出土文物年代、花纹图案分门别类地摆满了近200平方的一楼大厅,只剩中间一条过人的窄通道。标识牌上详细介绍了古汉砖的历史和文化,有朱元璋朝代的“明城墙砖”、出土于巴黎春天区域的“汉画像砖”、西汉时期的“铭砖”、在坊楼沿背发现的“南北斗砖”,还有花纹不同的“半边同心太阳纹砖丶乳圆纹砖、五字砖、菱形砖、牛马画像砖”,以及形状各异的土陶罐和吉祥物“卷云图腾”等。从这些古文物上,足以说明莲花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绵延数千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让我们看到了六百年前莲花先民的芸芸众出的身影。

从吴老师的讲说中,看得出吴老师对自己倾尽一生心血的杰作还是非常满意,他说虽然生活上过得清贫,但很充实,有价值。走到未端时,他特意向我们介绍了一组托朋友花重金在浙江某县买回来的汉砖,并说从古砖上就可以看出当时浙江的文化底蕴比莲花要深厚,研究价值更胜一筹。我想这应该又是他的一大杰作。在陈列架最上层,我发现了几块弧面刻有花纹较精致像瓦片一样的东西,好奇地拿在手上仔细看了看,但不知其用途。这时吴老师和郭主席分别介绍说“这是古代纳鞋底用的”,当时人家嫁女都要随嫁妆带几块去婆家的,看着这几件东西我还真有点懵懂,搞不清到底怎么使用。

从汉砖馆出来,径直来到了进门口的大厅里,这里是吴老师珍藏文革时期历史文物的“文革博物馆“。一楼占地100多平方米房子的三面墙上都挂满了各种刻板画和毛主席旧画像,由于大多数图片没有装裱,有的已经风化了。地上还有几个柜子装了一些旧的不能再旧的小册子,表面模糊不清已难以辨认书名。最显眼的是挂在靠大门右墙上的几个血红“忠”字,对于这些“忠”字还是有点记忆犹新,在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经常会组织跳“忠”字舞,拿着毛主席语录在“忠”字前学习毛主席语录;还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屋厅堂中央上方都挂有毛主席像和印有红色心型圈的忠字,那时的老百姓对毛主席的感情就像亲生父母一样。

见我们在一楼看得差不多了,吴老师又及时地告诉我们楼上还有一层。走向楼梯的那一刻,迎面而来的就是红木架装裱的毛主席像,墙上还挂了几幅。二楼的文物更多,四面墙上都挂满了,地上还有好多没挂的,墙边也摆放了四五个木柜,柜子里有书,有红卫兵的红袖章,还有我小时候视如珍宝的毛主席像。看到这些,一时又让我想起了慈祥的外婆,想起了外婆用布包裹的那一堆毛主席像,有瓷质的、铁质的、铜质的,材质不同大小也不同。那时每次去外婆家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追着外婆要毛主席像,拿到手后,就立马挂在了胸前,得瑟地跑到外面向其他小孩炫耀,惹得他们眼巴巴的只有羡慕的眼神。我想,我一直忠情于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的根基应该就是在这时候奠定下来的。

“文革”博物馆的意义,我觉得不谨此于观看意义,我们要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这十年惨痛的教训。吴老师的“文革”博物馆馆藏的这些历史文物足以使大家对“十年浩劫”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这些具体的、实在的东西,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基本上能说白了四十多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参观完了二楼,吴老师又热情地邀请我们几个到他的工作室坐坐。与其说是工作室倒不如说充其量就是一个车间,工作室很大,但杂乱,墙上挂满了吴老师的字画作品,中间一张很大的旧桌子供吴老师习字作画,靠桌边上是一台旧装裱机,吴老师说为了省点钱多抢救一些历史文物只有自己动手干。我不知道吴老师今年高寿,但从外表上看应该七十差不了多少,很佩服他的敬业和执着,自惭形秽。

博物馆的建筑面积大约有400平方米,所陈列的展品上千件。这个完全由个人筹资建立的博物馆,数十年一直在不断地投入,但吴老师无怨无悔。

吴老师认为,做博物馆、进行文物收藏,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影响一个人的修养,不仅可以跟朋友分享,还可以影响身边的朋友朝着文化的方向靠近。朋友也有可能到市场上去进行收藏,就有可能把一些文物,一些好东西包罗进来了。这样,这个城市就越来越有文化范儿,人的素质也会不断地提高。

和吴老师的交谈中得知,收集这些文物几乎倾尽了他一生的精力,个人的收入基本上都用于收藏这些历史文物上了。对于吴老师文物收藏,对事业负责的态度真令人钦佩。吴老师认为,收藏文物是对几千年文化的敬畏和尊重,需要我们这一代、下一代、再下一代来不断完善,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吴老师说无论如何,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要把博物馆办下去。在他心中,藏品就是爱人,而保存着藏品的宅院就是他一生的伴侣。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曾淑花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角色在变,爱从未变,母亲节快乐!
原创 18565人浏览   2025-05-11
中山外贸破局,敢问路在何方
推荐 13836人浏览   2025-05-11
跨越3000多公里,中山这对夫妇接力援藏
原创 11649人浏览   202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