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汉雄‖我的迁居史 (小康征文197)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9-29

我的迁居史  

对一个客居他乡的人来说,房子即意味着家,它既是安顿生活的庇所,也是慰藉心灵的港湾。正因如此,每一次的迁居,都在我的心头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今晚,我端坐在宽敞的四居室房子里,啜饮着茶,闲适地望着窗外如流的车灯和天空闪烁的星辰,很想和你唠叨一下我的迁居史。或许透过我的迁居史,你能清晰看到我几十年来所走过的人生轨迹,并从中感受到这个伟大时代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0年代初,我从粤东山区来到珠水江畔的乡村小学做一名老师。中山虽是改革开放的前沿,但乡村小学地处偏僻,春风未度,所以条件还是比较艰苦的。我的栖身之所,是校园角落的一处平房。那平房约为十余平方,泥砖作墙,细木为樑,灰瓦遮顶,竹枝镂窗,想来也有些年头了。房子的周围长满了青绿色的蓬草,奇怪的是,房顶也摇曳着各样的细茎杂草。下雨时,房中多处漏雨,雨脚如麻,水花四溅,衣物杂什都被雨水打湿;晚上起风时,尖锐的风从墙缝里吹着口哨,肆意闯入房里,我蜷缩在被窝里,聆听着这“天籁之音”而瑟瑟发抖。住在这简陋的房子里,每当心有惆怅时,我总会在心中默念几遍刘禹锡的《陋室铭》,以求保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豁达心境。

时过三载,因校园重建,我们便迁到一间村办的陶瓷厂借居。房子是五层的楼房,设施也算完善,尤其是装修方面,因是工厂自产的瓷砖,铺贴起来也是毫不吝惜的。光洁漂亮的装饰令人愉悦,但寄人篱下的冷眼却屡屡令人心寒。“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在那里低眉下眼地住了三年,终于搬进了当地政府为我们所建的教师宿舍。

教师宿舍是单元居家设计,三室一厨,宽敞明亮,装修也紧跟当时的潮流。当地政府对我们外地教师的贴心关怀,让我们永远心怀感激。宿舍紧挨着繁忙的105国道,来往车辆噪音较大,尤其是夜深人静时,呼啸而过的汽车,似乎从人的睡梦中辗过。但这又有什么所谓呢?我们一众外地教师,能够有一个安居之地,已经是莫大的福气了,加上诸多同事一起居住,大家朝夕相见,和睦相处,如若兄弟姐妹,更是让我们感到生活的温馨和幸福。但随着婚育年龄的到来,人口增多了,宿舍虽然更加热闹了,但也给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希望总是从“或许可能”的罅隙中冒出来的。千禧年后,各地的商业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极大地诱惑着我们。我们的内心也开始活泛起来,细数着自己的钱囊,并时时关注着楼市的价钱,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解决眼前住房逼仄的景况。

在时代潮流的涌动下,社会为安居工程打开了一扇扇方便之门。低价的首付、低息的月供、便利的房贷、日渐丰厚的收入,这一切都使我们越来越接近自己的梦想。经过几年的筹备,加上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家终于住进了三房两厅的新居室,拥有了完全属于自己的住房。迁入新居的那晚,我夜不能寐,细细品味着拥有新房的喜悦滋味。想到这里的每一面墙,每一扇窗,每一块瓷砖,都完全属于我们,这种真实的拥有感,令人多么踏实、安全且充满着自豪啊! 

而现在居住的这个小区,是属于我的二次置业了。相对于第一套房,小区的绿化环境、物业管理、公共设施等,都更为完善科学。我家在二十一楼,南北对流。开南牖,八窗通透,清风徐徐而来;敞北窗,极目远眺,楼宇鳞次栉比。一百多平方的四居室,我们一家三口独享。各有独立房间之外,我还拥有一个静读诗书的书房。或晨或晚,在绿草如毯、佳木繁阴的花园小径上散步,鸟在枝头鸣叫,风在树梢轻摇,其中惬意,叫人心生闲适,诗意盎然。安家于此,实乃我的福分。

当我在书房写下这些文字时,思绪在过去和现实间穿梭,激情在胸中和脑海中涌动,其中的诸多感受,难于用言语表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圣在千年前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呼喊,在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我生逢盛世,正赶上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机,真是幸甚至哉。圆梦之际,我深深地感到,只有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了,我们才能安居乐业,安享太平啊!

我的迁居史,不就是一个社会蓬勃发展的微型缩影吗?

(单位:中山市东凤镇民和小学)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蓝运良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直属中小学2025年招生通告发布
原创 13060人浏览   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