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衣到窗帘,三十年日月换新天
阿玲是我的大姑子,经济浪潮下的淘金者,也是自我打拼的谋生者。借此小康征文的机会,我把她的创业故事整理出来。
阿玲说——
八十年代初,初中还没读完我就辍学了。我家兄弟姐妹五人,我排行老二,因为五个子女都正是求学和长身体的时期,家里经济压力很大,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辍学在家的我每天天没亮就起床,跟随母亲趁太阳还没露脸,就出门干活了,割草翻土种菜摘菜等。日子一长,我很迷茫,情绪也日渐低落,不知未来的路在哪里。
这时候我爸对我说:“阿玲,你去跟大姑母学车衣(裁缝)吧,好歹也是一门手艺,说不定将来能混口饭吃”。大姑母时年五十出头,住在镇上,家里靠门口的一间厢房就是她的裁缝店,店里有成捆的各种花色的布匹,三乡五里不时有村民来店里量身选布做新衣。
大姑母收下了我这个17岁的学徒,我最大的优点就是勤快,能吃苦,因此也赢得了大姑母的夸奖,她毫无保留地把裁缝技术和行业门道传授给我。
一件成衣的出品,从量身到裁剪,从缝制到熨烫,哪怕是钉一粒纽扣,我都力求做到完美,让大姑母放心,让顾客满意。大半年过去了,大姑母认为我可以独当一面了,建议我另立门户,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父母也支持我自主创业,他们掏出省吃俭用的两千元给我作启动资金。
我在镇上租了一间门面,大约二十平方米,买来一台缝纫机及一些必要工具,然后到沙溪布料批发市场购进布匹线团等。我把做得最满意的衣服当成样板挂在店里招揽顾客,如果顾客看上了可以按样板式样做,也可以直接买走样板。
因为服务态度好,做工精细,每天都有客人上门选购和量身订做新衣,我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又把手头刚积攒下来的五千元利润继续投进去,添置了两台缝纫机,招了两个员工。与此同时,我特别关注街上女孩子的衣着变化,以及潮流的更迭,哪种布料时髦我就多进一点货,哪类款式受欢迎我就及时做出样板,挂架子显眼的位置,以吸引顾客的目光。
开店的第三年,我算了一笔账,扣除各项开支和投资成本,盈余近三十万元,我给家里先后购置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我还在小镇中心买了一块地皮,建了一幢小洋楼,这期间我收获了爱情,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并先后生育了一儿一女,我们搬进小洋楼居住,日子过得温馨。
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卖成衣的时装店越来越多,各种名牌时装也开始面世并陆续进驻中山,款式新颖面料更高档的时装,以及即试即买的消费模式更受市民青睐,个体裁缝店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败下阵来,我的裁缝店也逃不过市场的风幻突变,生意逐渐变得冷清。
进入千禧年后,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楼市让我嗅到了一丝商机。我决定转型做窗帘生意,我的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后来他成了我的员工,钻墙打孔安装等一些体力活就由他来做。
我到附近的城市佛山顺德走了一圈,在别人的窗帘店扮顾客,实质是偷师。回来后低价处理了店里的衣服和布料,再按窗帘店的布局与需求重新装修了店铺,从购进材料到裁剪缝制,以及手把手地指导员工。全是我亲力亲为。
因为开裁缝店时积累的人脉,加上声誉好,我的窗帘生意发展势头不错,于是又兼做蚊帐、枕头、椅套、沙发套等布艺项目。忙季时我和我的员工每天加班加点地赶货,随着业务量的增多,我又投资50万元,在附近小区租下一个铺面,再招收熟手员工3名,开起了分店。“价格合理、工艺精良、以诚相待”是我一直遵循的经营理念。
钱是赚了,但付出的汗水与辛劳也是同等的。我们常常不能按点吃饭和下班,经常是刚端起饭碗就有客人进店咨询或者下单,有的客户白天要上班家里没人,要求我们晚上上门测量及安装,俗话说顾客是上帝,为了方便客户,我们尽量满足客户的要求。因此亲友的喜宴和节日的家庭聚餐,我不是缺席,就是行色匆匆最后一个出现。
如今窗帘这一行业竞争很大,我把店里的样板拍成图片发上微信朋友圈,并附加文字说明,接受网上预订。这些窗帘款式与风格多样,且美观与实用兼具,省时便捷的“微商”方式也为我的业务打开了另一个窗口。我很感激一直关照和信赖我的每一个客户。生意做完后,不少客户成了我的朋友。
从当初为生计打拼的裁缝小妹,到如今拥有两间窗帘店的老板娘。回首这三十年,苦累夹杂,换来了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买车、建房(两幢),扩大店铺规模,目前我积累和拥有的财富,与当初创业时期相比,不知翻了多少倍。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我与同时代各行各业的拼搏者一样,沐浴过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经历着高新科技带来的便捷。作为国家富民政策下的受益者,我珍惜并感恩今天的美好生活。
(单位:中山市东升镇医院体检中心)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