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动温泉“千层浪”
1979 年,注定要演绎“春天的故事”。
亿万中国人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唤醒。复苏的激情、复苏的希望、复苏的美好愿景,犹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位于中国南海边的伟人故里中山市,成为春江水暖的先知者,敢为人先的中山人率先打开门户,迎接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来自港澳的投资者。就在这一年动工兴建的中山温泉宾馆,开我国中外合作经营酒店之先河。她犹如一枝报春花,绽放在罗三妹山下,在中国推开对外开放这扇窗户之际,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的多姿多彩。春天的故事从这里开始,“不走回头路”的改革强音也从这里响彻神州大地。
一
当年这股汹涌澎湃的“冲击波”,当时的中山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后任中山温泉宾馆执行董事、第一任总经理的李晃叠记忆犹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纪元。但怎样改革?如何开放?从哪筹钱搞建设?这对当时一穷二白的我们来说,真是‘一头雾水’。”李晃叠和当时的中共港澳工委副书记柯正平是老朋友,在跟他聊天中,得知中央有意动员一批爱国的、有实力的港澳商人带头到内地投资。
霍英东当时是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何贤是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他们是港澳商界领袖,很有影响力。李晃叠跟柯正平说:“不妨请他们到中山看看。”
▲昔日中山温泉宾馆鸟瞰图
霍英东也正有此意。1978 年 12 月 19 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后的一天,《澳门日报》发表题为“中山县翠亨村将辟为旅游区”的报道,他从这篇报道里嗅到了“春天”的气息。由于经历过携家人回故乡寻根访祖,却无法找到合适下榻宾馆的体验,霍英东认为,打开国门吸引外商,首先要有好的接待环境,让客人住得舒适、愉快。霍英东有意建造一座高端宾馆,投资目标锁定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他计划到中山、番禺、南沙、从化四地考察,并把中山作为第一站。
1979 年,霍英东带着家人与何贤、马万祺、何鸿燊、柯正平等一行来到中山考察。中山县革命委员会非常重视,安排县委统战部部长林藻负责接待。考察团入住当时条件最好的县委 139 招待所。说是条件最好,却是非常简陋的:招待所的房间里没有自来水,服务员一手提一桶冷水,一手提一桶热水到房间,让客人自己兑着用。洗脸盆的出水口没有活塞,就用热水瓶的木塞代替。霍英东不禁感慨:“中国要改革开放,吸引人家来投资,要有好的交通、适宜的食宿地点,人家才会进来。”
考察结束,霍英东一行对四处选址对象逐一比较:番禺是霍英东祖居地,但距离港澳相对较远,基础设施较差,发展旅游业暂时没有优势;南沙地理位置不错,但尚未开发,仍是一片蛮荒之地;从化虽然有温泉,但地处广州东北部,人文资源较为匮乏。大家一致认为,中山综合优势明显:首先,中山地处珠江出海口,与香港隔海相望,城区石岐距澳门仅 60 公里,
是澳门至广州的必经之地。其次,中山人文资源丰富,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故乡。再次,中山温泉属于“珍稀温泉”,富含镭、锂、氟、钙、钠、镁等稀有微量元素,不仅质量好,而且通过前几年的开发,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和影响。此外,中山是著名侨乡,侨务工作扎实,与海外、港澳各层次人员交往较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山举
办过类似恳亲会等在国内有影响的大型活动,知名度在境外尤其港澳地区得到提高。在中山县革命委员会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下,霍英东拍板确定将宾馆投资地点放在中山三乡。
宾馆的选址方案也是经过实地踏勘、再三考量、反复论证。
第一套方案:建在泉眼处。此方案便于利用温泉水,不用大规模铺设水管,最省钱。但泉眼紧挨村落,需拆迁征用 400—500 亩耕地。一来村民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二来农田地区一马平川、缺山少水,并非旅游度假胜地,霍英东对此颇有顾虑。
第二套方案:建在雍陌村。雍陌村离泉眼不太远,村后东侧有个平缓的山坡,与罗三妹山东面山脚相连。山脚平坡面积很大,可打造成风景游览区,也可供今后发展游乐园,甚至作为机场选址。讨论时,大家一致看好这个地方。
第三套方案:建在罗三妹山南面。此方案的形成,得益于一位名叫“秋叔”的温泉旅社员工。听到大家津津乐道第二方案,他突然提议说,还有一个地方环境好,可以带大家去看看。第二天,秋叔拿着锄头,林藻拿着镰刀,霍英东一行人朝罗三妹山进发,直奔山前一块名为“锣鼓岗”的荒坡。
这天下着小雨,山上没有路,山顶的罗仙姑庙也没人进香。锣鼓岗荒坡背靠罗三妹山,岗下有一个山泉形成的湖,当地人称“上有罗三妹,下有冷热泉”。站在岗坡之上举目眺望,山下的湖与远处的村在烟雨萦绕中别有一番朦胧诗意。尤其是罗仙姑庙后的巨石,状如石鼓,据称拿石块撞敲巨石中点,声如战鼓,颇为壮观。
秋叔现场当导游,称罗三妹山的得名源于当地传说中的一个人物。传说山下的雍陌村有一个叫罗三妹的女孩,自幼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长年卧病在床,孝顺的罗三妹侍奉无倦。14 岁那年,罗三妹的母亲病逝,她悲痛欲绝,十多天粒米未进,哀伤而死。百姓为纪念这位孝女,把这座山命名为“罗三妹山”。
将温泉宾馆建在罗三妹山南面,既不占用耕地,也不需要拆迁村庄,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锣鼓岗依山临水,承北启南,宾馆可依据地势的蜿蜒起伏依次展开,围绕罗三妹山和温泉两大主题空间利用上可做到前后呼应。规划时以罗三妹山为背景,以温泉水为中心,形成“前水后山,复构堂与水前”的景色。还可以借地势高低及水位差异,分级处理水面布置和湖岸装饰,将静态湖面转化成动态流水。游人置身其中,既可与大自然交相辉映,又可同小环境融为一体。
站在锣鼓岗荒坡上,霍英东久久流连,不忍离去。也许,是罗三妹的故事勾起了这位自小被人欺视的“疍民”的童年回忆;也许,是孝义动天的传说呼应了霍英东一心报国的赤子之情。那一个雨天,改革开放的鼓槌,犹如轰轰春雷,落在了罗三妹山上那一面面鬼斧神工天然雕琢的石鼓之上,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作宾馆定址于此!
二
建设中山温泉宾馆,霍英东投资的指导思想是:我出钱,但宾馆要由中国人办,要由中国人管理。
当时,全国没有这方面的合作样板,虽说宾馆的内地合作方是中山县,但由于项目开全国之先河,探索性、政策性强,广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根据霍英东的要求,项目建设宏观上由广东省政府直接把控。1979 年夏,广东省派出以中山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李晃叠为代表的商议小组,与霍英东以中澳投资建设公司名义派出的秘书柯少琪为代表的商议人员,就合作方式及具体细则进行详细洽谈。为便于洽谈,广东省省长刘田夫还特意安排双方代表住进了省政府迎宾馆。
中山温泉宾馆投资规模多大?以什么形式合作?如何管理经营?双方各陈己见,想好一条,否定一条,否定了再想……经过两个多月的商讨,双方对项目投资金额、双方合作方式、收益分配问题、建筑设计方案、工程工期等达成了共识,协议内容经过反复完善后整体议定:以“合作”界定项目性质,即中澳投资建设公司出资,中山县出人力、物力等资源,双方共同建设、营运、管理。中澳投资建设公司出资 3000 万港元,与中山县合作建设中山温泉旅游区,不需担保,不计利息,不分红;旅游区建成后归国家所有,由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山支社经营管理;为确保中澳投资建设公司收回投资本金,从旅游区开始营业起,温泉宾馆拨出 100 间客房,包括 5 幢独立别墅和商场的一半面积,由中澳投资建设公司直接经营。经营
期内,中澳投资建设公司可在港澳自行组织游客入住温泉宾馆,直接收取相关费用,无须交给温泉宾馆,经核算后利润抵扣出资本金,为期 10 年。后在协议履行过程中,中山温泉旅游区首期工程资金出现缺口,经与霍英东及时协商,中澳投资建设公司在原协议投资 3000 万港元的基础上,追加投资 1000 万港元。后来,温泉宾馆业务不断扩大,经商议,中澳投资建设公司又有了第二期、第三期投资,协议有效期实为 28 年。
李晃叠回忆,霍英东以合作方式投资建设中山温泉宾馆,“投资不需担保,不计利息,不分红,旅游区建成后归国家所有”的慷慨设想,完全是出于霍英东促进改革开放和推动内地经济发展的爱国之情。
在项目的所有环节里,霍英东最担心的是建设速度问题。亲临工程工期商谈现场,他道出心中疑虑:自己曾建议万里长城风景区建一间厕所,没想到那间厕所竟建了两年。中山温泉宾馆要建多少年?别三五年才建好,那就失去改革开放的意义。
大家的目光投向李晃叠。“我也没什么依据,却是‘敢’字当头,当即表示,要动员全县力量,争取一年建起来!”李晃叠说,对自己的表态,大家都是将信将疑,霍英东也是笑而不语。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勇气和信心?李晃叠由衷而言:“落后就要挨打,别人看低中国人,就是因为落后,因为做事没效率。”他曾在横栏、南头、小榄等人民公社当过 19 年党委书记,后来还当过农林办主任和十几年统战部副部长,深知群众对落后状态已经忍无可忍。“不是我们不会做,不是我们没力量,不是我们没办法,是陈旧的体制束缚了大家,改革开放总算把思想解放出来啦!”
1979 年 11 月 27 日,中山温泉宾馆破土动工。锣鼓岗上锣鼓响,一场举全县之力的“温泉大会战”拉开了序幕。
由中山县各个相关单位正副职领导组成的中山温泉旅游区建设指挥部,被中山县革命委员会授权为温泉宾馆建设最高权力机构,方便工程统一领导、统一布置、统一行动。指挥部“沙场秋点兵”,在全县不同行业、部门物色业务骨干、专业人才,随时准备将他们调入宾馆。一个精干有力的指挥部架构很快搭建起来,下设基建、财务、交通运输、采购加工、征地、园林绿化、后勤、政工、保卫、行政、接待等 11 个组,各组组长大多数是熟识业务的科级干部。
考虑温泉宾馆建设工程工期紧、要求高,特别是其合作背景意义特殊,指挥部斟酌再三,最后选定中山石岐建筑工程公司承担主体建筑任务。石岐建筑公司无论是以往业绩,还是自身实力,在中山当时都首屈一指。但霍英东对这个县城的建筑队伍不放心,问了一串问题后一直不表态。这可急坏了石岐建筑公司经理周磊明,他当即立下“军令状”:“如果温泉宾馆没有按时按质建好,我就带领手下一千多兄弟从三乡爬回石岐!”
李晃叠说,大家都憋足了劲,建设的情景可用“不计日夜”来形容。“我当时 49 岁,应该正当年,但累得只要一坐下,眼皮用牙签都撑不住。”1980 年 12 月初,温泉宾馆开业在即,霍英东一行到工地视察。从客房主楼到别墅,大家对餐厅和各项配套设施赞不绝口。视察将要结束时,何贤指着四周的黄土问霍英东:“请帖都印好发出去了,目前这种情况不知能否按时开业?”
“一定可以准时开业!别看现在这儿没有一棵树一根草,他们革命加拼命的干劲,我见识过了。”霍英东斩钉截铁。
在开业压力之下,建设温泉宾馆的工人采取“三班倒”方式日夜赶工。指挥部专门从澳门租了广播器在建设现场调度指挥,2000 多人没日没夜地干。三天三夜,宾馆外围的绿化区全部种下树,铺上草皮。10 万件家私、用品也在一个月内从美国运抵宾馆。12 月 27 日晚上 12 点钟之前,温泉宾馆的大堂前面还有一块泥地。12 点左右才开始铺地砖,工人忙了一个通宵,一直加班到 28 日凌晨,人人累得手脚酸软,最终保证了宾馆 1 号、2 号、3 号、8 号楼在开业前顺利开放。
▲中山温泉宾馆航拍图(余兆宇/摄)
1980 年 12 月 28 日,中山温泉宾馆隆重开业。一座占地 5 万平方米、拥有 250 间客房的现代化园林宾馆展示在中外 1000 多名嘉宾眼前,宾馆建设从动工到开业仅仅用了 13 个月!霍英东在开幕式脱稿致辞,赢得掌声不断。他在讲话中说:“中山温泉宾馆有很多东西让人意想不到——在最短的时间,以最少的资金,用最新的合作方式,建成了一座具有岭南特色的宾馆。这种速度和效率,在其他地方无法做到,但中山温泉宾馆可以,这就是中国水平,也是亚洲最高水平。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不行,请你来看中山温泉宾馆。你们不信祖国的改革开放会成功,我信。谁担心,就请你们来看,请你们来中山投资!”
李晃叠回忆起中山温泉宾馆开幕那天,就像做梦一样。他和霍英东都兴奋得睡不着觉,当晚两人吃了夜宵后就一起聊天。霍英东兴奋地说:“中国人没有做不到的事情!”霍英东知道李晃叠是农民,又添了一句:“你睇,农民管国际水平的宾馆都得!”
李晃叠职业生涯中最后的十年,奉献给了中山温泉宾馆,尽管建设宾馆的那一年,他整整瘦了五公斤,可他依然认为,那是他人生中最精彩的十年。
三
叱咤商场的霍英东既胆大,又心细。按照他的要求,中山温泉宾馆在举行开业典礼后并没有立即营业,而是专门安排一周时间免费供民众参观游览,一来聚人气,二来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听说免费参观,十里八乡的村民赶来了,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一步一惊叹:“啧啧,原来是这样改革,是这样开放的。”
中山温泉宾馆带有浓郁的岭南建筑风格,内设园林小景、电子和机动游戏机,以及空调、彩电等酒店用品。这些对于当时国内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难得一见的新鲜事物。因此宾馆一开业,就成为旅游热点。开业后的第一季度,即从 1981 年 1 月 10 日到 4 月中旬,住宿者就达 1 万多人次;到此旅游的港澳同胞、侨胞约 15 万人次。总收入约合人民币 100 万元,纯利约 14 万元,效果立竿见影。1982 年,中山温泉宾馆开始盈利,营业额仅次于广州的东方宾馆、上海的锦江饭店、四川的锦江宾馆和北京的北京饭店,跻身中国内地五大宾馆行列。
就在 1980 至 1983 年三年间,中山共引进 1.2 亿多港元大兴旅游项目。1983 年,中山接待国内外游客 182 万人次,比 1980 年增长 8 倍,促进了2800 多人就业;旅游总营业额 1.07 亿元,创汇 1000 万美元,纯利 834 万元,比 1980 年增长 10 倍。《人民日报》(1984 年 6 月 22 日第二版)发表的文章《中山:客人超过主人》满溢褒扬之词:
现在,人们一到中山,一眼就看见兴旺景象。每天,前来中山旅游的平均有 7 万多人,最多的一天达 15 万人。游客中,外宾、华侨和港澳同胞占六成……
来中山参观的人都看到,这里兴办的旅游事业,是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和搞活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中山旅游事业促进了工农业商品生产的大发展,工农业总产值 1983 年增加到 14.5 亿元,比 1978 年的 7 亿元翻了一番多,为社会主义事业积累了大量资金。
霍英东在中山的“温泉试水”,缘何能在中国大地激起“千层浪”?
李晃叠认为,中山温泉宾馆率先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在“吃大锅饭”体制还很盛行的时候,这里率先实行了承包制;在一盒火柴涨价一分钱都被视为严重违反政策的时期,这里卖起了“高价面包”;宾馆大量供应鸡腿、面包及其他食品,乳鸽及许多物品供应告急。当时很多人不满地说,宾馆的客人把三乡的肉、鱼、蛋吃光了,只留下一堆大小便。可是物价影响市场,市场影响生产,消费的增长很快刺激了生产。石岐乳鸽在“大跃进”时代年产 3 万只,市场价格调整以后,1986 年已经年产 30 万只了,现在一个厂年产几百万只,满足了市场的需求。雍陌村几乎一半的村民进了温泉宾馆工作。
很快,中山温泉宾馆成为中国内地现代酒店管理的示范田。酒店建立起一整套全面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为中国内地现代酒店管理作了奠基性的探索,成为全国同行学习的样板。从 1990 年至 1998 年,连续九期全国旅游局长研讨班(第四期至第十二期)在中山温泉宾馆举办。
自 1980 年 12 月 28 日开业以来,中山温泉宾馆曾接待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叶剑英、杨尚昆等近百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美国歌坛巨星迈克尔·杰克逊,奥运冠军邓亚萍、赵蕊蕊、马燕红、王丽萍,香港影视明星谭咏麟、林子祥、叶倩文、曾志伟、陈百强等也曾到此游玩。中山温泉宾馆享有“改革开放活化石”“名人堂温泉”等美誉。
中山温泉宾馆的成功创办,给当时的中国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国人看到了世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了解到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透过这扇窗,港澳地区和外国的投资者,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大大增强了投资内地的信心。中山温泉宾馆的成功,不仅给了霍英东这些外商信心,也给了中山乃至全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
四
2018 年年底,中山温泉(集团)原副总经理吴励民在深圳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 40 周年展览”。看到展品中的中山温泉宾馆工牌、打卡机、收银机和开业时进口的空调、电视机,这位在中山温泉宾馆工作了 30 多年的“中山温泉人”心潮澎湃,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
吴励民是广州到中山三乡公社插队的知青,1979 年在中山温泉旅社担任接待组组长,1982 年调入中山温泉宾馆工作。他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中山温泉(集团)副总经理,2008 年退休后又被返聘为顾问,直至 2016年才真正离开中山温泉宾馆。可以说,与中山温泉宾馆荣辱与共近 40 年的吴励民,见证了宾馆持之以恒改革开放的历程。
▲中山温泉宾馆一角
40 年的岁月光影,中山温泉宾馆敢为人先,收获了“杀出一条血路”的威水史——
中山温泉宾馆是中国内地第一家中外合作旅游企业;
中山温泉宾馆是粤港澳三地车牌第一发起者;
中山温泉宾馆是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制定、执行现代酒店管理制度的酒店;
中山温泉高尔夫球会的球场阿诺庞玛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尔夫球场(1984 年);
中山温泉高尔夫球队是中国内地第一支高尔夫球队(1985 年)……
1984 年,邓小平同志下榻中山温泉宾馆,登上罗三妹山时发出一语双关的“不走回头路”。这句改革开放的最强音掷地有声,落在锣鼓岗的石鼓上,传向神州大地。
40 年的岁月光影,中山温泉宾馆也体验了“摸着石头过河”、步履维艰的坎坷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中山温泉宾馆决策层以温泉宾馆为核心成立中山温泉联合发展总公司[20 世纪 90 年代组建中山温泉(集团)公司],提出了“一业为主,多业经营”“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经营方针,选择商贸领域全面出击。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迅速向纵深推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经济运行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置身波澜壮阔的市场大潮,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商机,中山温泉宾馆又一次站在改革开放的风口上,开启了新一轮的拼搏。中山温泉宾馆尝试过改为股份制,试用国有民营新模式,尝试过多线发展副业,扩展经营领域,在新一轮探索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收获也付出了代价。回过头来看那段艰难时光,吴励民认为,虽然中山温泉宾馆在一段时期也曾因市场多变和同行激烈竞争而遭遇挫折,感到困惑与茫然,但这恰恰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国酒店业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蓬勃发展的景象。
2009 年 1 月 9 日,中澳投资建设公司与中山温泉宾馆 28 年的合作期结束,回归国企序列的中山温泉宾馆启动全面改造工程。2013 年初完成了全面升级改造。在升级改造中,中山温泉宾馆善于打文化牌、生态牌,依托“改革开放活化石”的人文底蕴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形成鲜明的中山温泉特色。2011 年,中山温泉历史文化展厅建成,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中山温泉的成长史、奋斗史,成为外界观察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窗口”。据统计,从 2013 年以来,中山温泉宾馆的经营收入实现连续五年增长。2018 年 1 至 3 月,经营收入比 2017 年同期增加 119.73 万元。
当前,中山正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机遇,规划建设“温泉小镇”,其范围就在中山温泉宾馆周边地区。未来,这里将被打造成以生态为基底、温泉为龙头、养生为核心、产业为主导、文化为灵魂,集温泉养生、休闲度假、文化旅游、传统美食、专业服务于一身,宜居、宜业、宜游、宜创的生态旅游胜地。
遥想当年,首位进入内地投资的港商霍英东在中山温泉宾馆 10 周年庆典上致辞:“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振兴中华的道路,是正确的、宽敞的,我们将继续沿着这一光明道路向前走。”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实习生 郭君宜
◆编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