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筠子‖等待吃瓜的日子(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7-23

等待吃瓜的日子

夏日炎炎,暑气攻心,正是吃瓜的好时节,解渴生津之妙品唯有大西瓜。儿歌有唱:“大西瓜多好哇,个个都想食;大家分切开它,味道顶呱呱。”超市里的西瓜品种琳琅满目,旁边的标签牌上写着麒麟王、黑美人、花皮无籽瓜、石头瓜;每斤价格从1.98元到2.98元不等。

“尝尝这石头瓜吧,这是来自宁夏的、长在石头缝里的西瓜。”店员看我在一大堆圆溜溜的西瓜面前转来转去,举棋不定、迟迟不肯下手,开始向我推荐起来。我一向是“五谷不分”,也不懂如何挑选好吃的瓜。按照“专家”的经验:“敲一下瓜、听声音沉闷,看瓜皮纹路要够深、瓜蒂要够老,才是好瓜。”但我从来没试过自己能挑选到好吃的瓜,一听到店员说那是宁夏长在石头缝里的瓜,特别的好奇,饶有兴趣地想品尝一下。

“这是宁夏当地特有的旱地压砂种出来的西瓜,因为宁夏干旱、昼夜温差大,所以石头瓜个头特别大,果肉鲜红、肉厚籽少,沙沙的口感、味道甘甜。”我突然想起中学地理书上描写西北地区气候特征的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披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而我们南方是吹着空调吃西瓜,透心凉。

我乐滋滋地用双手抱起一个石头瓜,那是店员帮我挑选的,看称:“10.8公斤”。旁边有个阿姨好奇地看着瓜,“那么大啊,能吃得完吗?”真是好沉的大西瓜,管不了那么多了,西瓜可是我的至爱,先吃为快啊。我开心得像抱着一个小娃娃奔回家去了。

记得小时候,父亲出外工作,每周才能回家一趟。那时我特别嘴馋,每逢周末,总是站在家门口的台阶上,脖子伸得长长的,等待父亲回来。“叮铃铃铃”,父亲骑着单车出现在街口了。我开始奔跑过去,迎接父亲。单车头的网兜里装满了东西,有鱼、肉,还有各式各样的水果,当然有最我喜欢的大西瓜。父亲从家里那口水井里打好一大桶水,把西瓜浸泡到冰凉的井水中。我经常会蹲在水桶边,用手把西瓜按来按去,口水也跟着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父亲回家相聚这一刻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吃过晚饭后,父亲把大西瓜整整齐齐地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我迫不及待地拿起西瓜“开啃”。“注意食相嘛,像个西瓜刨!记得把籽吐出来。”父亲笑嘻嘻地说。“唔小心吞左啦 圆圆几粒核,唉呀呀,问妈妈点算啦,头顶长出瓜。”(注:粤语)每次吃西瓜时,一家人都不约而同地哼起这歌。我真以为会“头顶长出瓜”,所以老老实实地放慢速度,一小口一小口“优雅”地吃着,然后把西瓜籽“认认真真”地吐出来。

 

岁月无情,父亲日渐年迈,嫌西瓜性寒凉,已很少食用。他的牙齿已开始松动脱落,镶了假牙后,对吃东西也是“挑三拣四”的。以前那个能媲美“广州酒家大厨”的美食家,很多食物都不能再好好品尝了。如今父亲总是在回忆中“品尝美食”,想当年,无论是鸡鸭鱼肉、还是瓜果,到了父亲的手里总能烹调出新花样,经常让我们品尝一顿顿美美的大餐。

时光如流水,似乎总能嗅到岁月弥香的味道;岁月匆匆而逝,浅浅淡淡的生活场景一帧一帧重现眼前,点点滴滴、又仿如在昨昔。每当吃着甘甜多汁的大西瓜,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翘首等待父亲骑车回来的那一幕。

(文棚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和欣赏。“写手”栏目面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写手”栏目发表的稿件,当月阅读量达到1万次,编辑部打赏50元;达到2万次,编辑部打赏100元;达到3万次,编辑部打赏150元。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文责自负。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