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文‖中山面包师(非虚构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7-17

身边的匠人面包师

七年前,锐培开始入行做面包学徒,那时他辞了第一份工不久,有点儿彷徨,并不清楚接下来的生活要如何继续。有一天,他和女朋友去买面包,女朋友是个蛋糕烘焙爱好者,就建议不如去学做面包吧,如果顺利的话,也许将来可以自己开一个小小的面包蛋糕铺。

于是,锐培在中山入职东区某面包店,从零开始学起,那时他还住在横栏,每当上凌晨三点的班次时,就得凌晨两点出门,横栏东区两地每天往返,他坚持了一年多。当时,子健就是他的师傅。

其实锐培和子健是同龄人,那年他俩都是25岁,不过,那时的子健已经在面包房做了六七年,算是业内老手了。

子健和面包的缘分源于自家表姐经营一家面包铺,主打最传统的港式菠萝包和椰丝奶油包,所以说,子健是吃面包长大的,高中毕业后顺理成章就跟着表姐烤面包,当然,那时的他对面包的认识也仅限于港式包。

表姐的店铺毕竟太小,约一年多后子健去了另一个大型面包行,以学徒的身份重新学习。这个店是流程化生产,分工清晰,开头的前几个月,子健完全接触不到面粉和面团,每天就是刮烤盘和往模具里涂油脂,三十多度高温的车间里从上午八点要一直干到下午两点,算下来每天至少要刮三百多个烤盘或模具。撑不住的人一般很快就不干了,但子健有强烈的好胜心,他对自己的要求很明确,要做就做最好的学徒。所以,三个月后,当其他人还在刮烤盘,师傅已经让子健去烤面包,烤了半年后,师傅挺满意他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才开始把最核心的工序——打面团——教给他。

子健对做面包应该是有一些天赋的,因为,师傅只教了两天,就放手让他去折腾。也是在这个阶段,子健明白了烤面包其实是体力活。他每天要处理20至30包面粉,每包粉重50斤,加水混合搓揉后面团重达150斤,那时的子健还是个偏瘦的小个子男孩,一个面团比他自己要重得多,而他要不断反复地把面团从缸里搬到作业台,从上午七点几乎不停歇地做到晚上七点,中间大约不到一个小时匆忙吃饭。打面团的第一天可以说是极其漫长的一天,收工时子健已经精疲力竭,走路时双腿都不由自主地发抖,回到宿舍直接躺倒在床上,一秒之内就陷入了深深的睡眠当中。

辛苦工作是有回报的,在反复不断搓揉面团的日子里,子健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对面粉、水、酵母、盐和糖这些基本元素会如何影响面包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2011年底,某主打法式风味的面包店在东区开张,子健是该店的第一批员工,跟着一个葡萄牙人做欧包。师傅是从业四十多年的面包师,遗憾的是他只会讲葡语,子健根本无法用语言和他沟通,双方只能打手语来做最基本的示意,不过,子健还是近距离地感受到了资深面包师的素养与底蕴。

子健在这个面包店里一直做了七年多,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把锐培从小白教起,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学到的面包知识都教给了他,他俩都先后任职该面包房的主管,同时也结下了一段友情。

后来机缘巧合,子健去了深圳非常知名的麦焙彼学校做面包教学,很快就从助教进阶为主讲。正所谓教学相长,这个机会促使他不停地学习以提升自己,看各种面包食谱和视频教程,然后动手去尝试不同类别的面包。曾经某个月内他深陷于几个配方中反复对比摸索,把原本仅3天的软欧包课程延伸为包含了软欧、硬欧、开酥和甜面包四大类的15天课程。

面包教学的经历是很成功的,一方面子健深刻感受到了自己对烤面包这个事情的热爱,对面包的理解越深入就越热爱,而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烘烤风味,他喜欢用葡萄干来养酵母;另一方面,因为子健的倾囊相授,有学生结课后回老家开面包店,做出来的面包深爱客人喜欢。

毕竟凡事都会有天花板,教了三年的面包课后子健开始觉得疲惫,也该要考虑儿子上学的事情了,他在2018年底回到中山,待在家里停歇了大半年,心情很迷茫,不知道要不要继续去打工,要不要继续做面包这一行。后来,他着手去找第二份工,甚至打算去房产中介卖楼。

这时候,锐培已经在原来的面包店里前后干了六年,默默地耐心地提升着自己的烘焙技艺,他曾尝试在家里添置设备做私房面包,客人一致反馈好吃,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同时也大致摸索了如何实现面包店经营的收支平衡。因此,锐培觉得,也许是时候可以开一个属于自己的面包店了。子健得知该消息后,马上联系了他,他俩一直聊一直聊,终于清晰了彼此的想法和对未来的构思,决定不再为别人打工,而要为自己为家人去尝试一番新天地。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灾难的一年,从二月至今,有不少商铺陆续停业了。所以,“一麦一糖”面包店居然在五月份开张,而且还是在一条不起眼的横街窄巷,很多人看到都觉得风险太大。子健和锐培当然也知道今年的营商环境并不理想,他俩盘算了一下,预期给自己三个月时间来培育客户。

然而事情出乎意料,他俩低估了自己的实力,两个高手面包师精湛技艺的激情碰撞,以品质保证的食材用心烤出来的面包,吃面包的客人是能吃得出来能感受得到那不一般的口感与风味。所以,尽管小店很小很低调也没有啥宣传,仅凭着大众点评的评论和客人自发在朋友圈里晒的面包图,就吸引了相当多的面包爱好者专程前来买面包,甚至有香港人从三乡开车过来。“一麦一糖”在开业大约四十多天后就排上大众点评的中山市面包店类别的第一名,这个成绩以及客人们的认可让子健和锐培太兴奋了。每每听到客人的热情反馈,都让他俩感受到开心和满足。

现在,已经有朋友急切地问他们要不要开分店,子健和锐培决定脚踏实地先把小店经营好。子健觉得自己还需要持续研修,他希望赚到钱后可以去日本欧洲参观考察面包店,甚至去那里的面包学校上课,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去参加世界级面包大赛,成为中山版的吴宝春。(注:图文无关)

(文棚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和欣赏。“写手”栏目面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写手”栏目发表的稿件,当月阅读量达到1万次,编辑部打赏50元;达到2万次,编辑部打赏100元;达到3万次,编辑部打赏150元。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彭晓剑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