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昇秀‖驻村点的歌声(散文)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6-15

联语对歌驻村点                            

四十年历程,政文经哲理;一辈子翻书,唐宋元明清。离岗后,不用准时打卡,我会经常回到10余年前的驻村点,与乡人话桑麻,论世相,说世情,谈得失,品况味,联语对歌,开怀怡情。

刚进入村道,就见乡间绿树成排,人行小径红砖划一,小村公园加紧施工,文化广场轻歌曼舞,新小学里书声琅琅,排水沟两侧榕树葳蕤,寨后的凤尾竹“珠泪斑斑点点”,随风摇曳,婀娜生姿……适逢红日高照夏阳天,成群结队的燕子呢喃,自由翱翔盘迴于龙湖区新溪镇上三合村的寨前楼下,屋檐瓦楞,树梢竹围,筑巢于新农村建设文化公园以及乡人新小楼屋檐下。

那天,又一次回到10余年前的驻村扶贫工作地,发现新农村建设的小村庄,与10年前村容村貌还相对滞后相比已判若云泥,我不禁为之欢欣雀跃。

当年,村子里四周都是胡生乱长的“刺篙竹”,排水沟污水横流,垃圾堆在泥土村道的两边,苍蝇横飞,臭气阵阵,养鹅棚里一片狼藉,排泄物随处可见……村里田间地头,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躬身劳作,面无表情。

那时,我们喜欢蹲坐田间地头,与种菜养鹅的老年村民聊天气,话桑麻,拉家常,侃风俗,问菜价,谈收成;常建议乡人戒赌癖,扶农桑,弃陋习,树新风。

有一次,和一位正在田间种芥蓝的村民谢叔聊起了世情俗事。谢叔已经70多岁,劳碌一辈子,晚景凄凉,但在老人家的脸上却只看到“坚毅”两字,没有半点悲戚哀伤。这也许就是草民百姓的淳朴和博大。

谢叔是一个老实巴交的菜农,种了一辈子菜。本来想在70岁那年退养离田,但天有不测风云,唯一的儿子患病身亡,媳妇改嫁,留下两个只有十二三岁、正在上学的孙子,女儿又因生活困窘,自顾不暇。为了养育两个孙子,老人只能继续在田间地头种菜;收获了蔬菜,还要踩单车去新溪镇政府旁的市场卖给菜贩。如果有个帮手,不用通过菜贩,自己把“第一手菜”拉到汕头市区的农贸市场,就不用给菜贩赚了一手,能把中间的费用赚回来。

而时下,在上三合的文化绿地公园,儿童们在嬉戏玩耍,老大妈在跳舞对歌,人人面呈喜色,笑语声喧;更有几位退休老师、干部挥着大笤帚,蘸着清水,在石板砖上撰写“板书”对联、诗词。一个银白头发的老者出句是:随东坡,访东山,携西施,泛西湖,骚人时有佳人伴,引来了一些对句者。一人的对句是:梦后羿,生后汉,列左思,铭左传,勇士常与雅士交。有人出句:母爱深如海,父爱重如山,要报椿萱须趁早;有对句是:民兴大过天,家兴宽过地,只培兰桂自争先。还有:风吹朽木惊寄燕;猿唳平沙断愁肠、南渡以来朝廷小;西湖从此花月香……等等,言辞典雅,韵味悠长,蕴涵文化品味,又愉悦心身,延年益寿。

就在我们要回汕头市区时,遇到了踽踽独行于村道的谢叔。谢叔身体硬朗,笑容可掬。他说:“告诉你一件事,两个孙子都到城里工作了,我也有了长寿金,村里还有困难生活补助。衣食无忧,我心满意足了。”见到谢叔们的幸福生活,我发现这是我平生最大的快慰!

这时,我见成群结队的燕子集结村庄上空,俯冲欹飞,盘迴往复,燕箭穿空,久久徘徊。遂暗暗祝祷:愿南飞路过的燕子歇歇脚,愿以此为家结巢的吉祥鸟,永远不北归,就当这里为桑梓乡邦;“年深外境为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那些“错认他乡为故乡”之类,只不过是不得志落魄文士的浅吟低唱罢了。

有灵性的燕子,潮汕老一辈认为是与鹓鸾凤凰堪与一比的吉祥鸟,能够得到南来燕子垂青顾盼、筑巢于屋檐下的人家“非富即贵”,“房东”都会视之为“天降祥瑞、紫气绕檐”,所以会与燕子为朋,敬畏呵护有加,从不敢毁巢覆卵,更不会妄下杀手,伤害燕子;倘若燕子不辞而别,或折羽沉翅,巢毁子死,则预示着“房东”气运由盛转衰,日渐式微。“你家十年堂前燕,今秋扬长进他家”,说的就是“风水轮流转”的意象。(注:图文无关)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是一个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8000次,编辑部打赏100元/篇;16000次,则打赏200元/篇。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曾淑花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7月15日零时起,员峰桥全封闭大修
13505人浏览   2025-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