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谈丨《龙腾伶仃洋——深中通道建设纪实》作者李春雷谈创作感受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谭桂华 发布:2024-06-2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开栏语

深中通道跃然伶仃,中山迈出开放进取向海而生的新步伐,文化兴城这篇大文章迎来新的高潮。为充分记录呈现中山新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蝶变,本报特开设“文谈”栏目,邀请市内外学术名家、文化大咖、著名艺术家等,深度分享他们的文化洞见和艺术思想,助力中山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

日前,由中山市委宣传部策划出品的长篇报告文学《龙腾伶仃洋——深中通道建设纪实》一书发布。作者李春雷聚焦深中通道建设这一重大现实题材,勾连历史与现实,融通海洋与陆地,深度书写了项目建设中的英雄谱和多元现实意义。6月21日,李春雷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就新书创作过程、价值意义以及中山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等话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6月25日《中山日报》5版 文化版

【人物简介】

李春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等38部,中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和《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等200余篇。曾获鲁迅文学奖(第三届和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蝉联三届)、全国优秀短篇报告文学奖等。

李春雷作主题分享。通讯员供图

◎中山日报:在创作《龙腾伶仃洋》这本书之前,您就多次到过中山,并把中山纳入您个人创作的重要视域,能讲讲其中的缘由吗?

●李春雷:广东是我的写作福地,中山是我的心灵故土,在这里,我总能找到一个写作者的心灵支点。我不止一次来广东、来中山,每一次来,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激情,从而产生新的动力。我乐于为这里书写,乐于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将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转化成文字,让更多人领略粤地的变化,并且学习这种变化,追赶这种变化。

所以,当收到《龙腾伶仃洋》这本书的写作邀请时,我欣欣然、热辣辣而来。这其实是一种双向奔赴,中山需要我,我更需要中山。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又一条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宏大通道即将横贯而出。无论从经济角度、社会角度还是人文角度,甚至是政治角度看,这都是一个值得书写的大事件。在这样的大事件面前,纪实文学作家不能缺席。

◎中山日报:本书的框架形成于何时?面对深中通道这种浩瀚的世纪工程,您筛选素材的原则或者抓手是什么?

●李春雷:在采风工作开始之前,我对深中通道已经有了充分的想象,知道它必定十分雄伟、震撼。但当真正走近它、双脚踏上它时,内心还是产生了巨大的震颤。这是超出我原有想象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涉及的工程技术多如密林,涉及的建设人员更是群英荟萃,我仿佛面对璀璨的银河,若只是泛泛而谈,只是描述它的宏大与灿烂,似乎并不能将“银河”刻画得真切、感人。

越是大的事件、大的题材,越要从细微处着手。就像描写一棵树,若是把树的根脉、树的躯干、树的叶片逐一放大到世人眼前,那么一棵树的形象便呼之欲出了。回到深中通道,它是一个奇迹,一个神话,但它首先是一个事实。于是,我将目光投向了施工一线,投向了那些在现场挥汗如雨的建设者们。在现场,他们穿着一样的工装,覆着一样黝黑的肤色,看起来是那么平凡。但他们思维活跃、不惧挑战,他们是新质生产力中的新质劳动者,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让深中通道这一超级工程由蓝图变为了现实。他们每个人,都不平凡。我要为这些新时代的建设者们塑造一座群像,留下他们不平凡的瞬间。

主题分享会吸引了不少粉丝。通讯员供图

◎中山日报:有专家评论说,《龙腾伶仃洋》这本书不仅在文学、美学等方面具有较高价值,在工程建设方面也具有普及意义。工程建设题材有哪些创作难度和特点?

●李春雷:我是一个文科从业者,但过去也有关于工程建设题材的写作经验。在我看来,这类创作首先要遵循理工科学的严谨,尽可能了解学习关于路桥建设的原理、方法等,吃透弄懂,再结合采风掌握的人物特点和故事脉络,将那些生涩的术语和符号,“翻译”成一般读者容易理解、接受的文学语言。这个转换过程是文字背后的功夫,具有一定难度,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做好这个转换,作品的表达才够“丝滑”。

◎中山日报:深中通道连接了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海洋与陆地等多维文明,代表着人类逾越屏障、向海而生的不懈追求。《龙腾伶仃洋》一书也处处洋溢着这种巨大生命力。您作为内陆人,在书写海洋时所秉持的态度是什么?希望给历史留下怎样的注脚?

●李春雷: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不断认识海洋、探索海洋,广阔海洋见证着人类的包容开放和开拓创新。这次创作,我力图扎根于深中通道建设的方方面面,站在人类文明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度书写项目建设中的英雄谱和多元的现实意义。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深中通道解锁的不只是时间,而是深度融通。

有一天,我从中山马鞍岛上了深中通道,一路朝西人工岛而去。当伶仃洋大桥(后改名“深中大桥”)那高达90层楼高的主塔以及粗壮的悬索出现在眼前时,我忍不住像孩子抱大树那样,抱住了眼前的一根悬索——它岿然不动,带着金属特有的冰冷质感,我却从中感受到了温度。

在创作过程中,伶仃洋带给我的触动是时时存在的。我常常想,若是文天祥、林则徐、孙中山几位大先生看到深中相连这一幕的话,会作何感想呢?我想,他们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吧。

读者们纷纷上台排队请李春雷签名。通讯员供图

◎中山日报:近年来,中山以弘扬香山文化为主线,大力实施“文化兴城”战略,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您对此有何看法或建议?

●李春雷:中山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我虽是北方人,却也多次“回到”中山,对中山浓厚的文化氛围感受颇深。文化普及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事业,中山坚持不懈抓文化建设,无论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还是促进文艺作品创作,都在有效地提升城市形象,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包括中山在内的各大城市,还可进一步提升文化供给的品质,以及文化服务的实效性、抵达性,让市民在文化需求的满足中建立、提升文化自信。


编辑   张英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