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深中通道|文化牵手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画刊 杨彦华 发布:2024-06-17

以2024年深中通道通车为契机,深中两地在2023年11月10日终于以文化的名义手牵手地走到了一起。中山应邀参加第五届深圳书展,这是中山首次在深圳大型展览开设图书类特色文化展区。中山展区重点突出“孙中山文化资源”和“香山历史文化资源”,以“伟人故里、美丽中山”为主题,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共同打造深圳、中山全民阅读新矩阵。

202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深中两地的文化学者在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开展深中共读,活动围绕“深中双城文化漫谈”主题展开,由深中两地作家学者为读者做两地历史文化交流分享,讲好深中双城故事,多层次体现丰富的深中双城文化形象。

在深中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这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诉求。文化的交融,才能让两城有更多的黏合力、凝聚力。深圳和中山双方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才能促进两地文化的融合,推动社会的融合和经济的合作。

两地文化互补 中山兼收并蓄方可进步

1996年6月的一天,5个20岁刚出头的年轻人聚在一起,在中山办了一个“三只眼诗歌部落”,这个诗歌部落在当时的中国诗歌界小有名气。多年后,作为其中重要成员的余丛仍然还在写诗。

余丛这些年在深圳和中山工作和居住,长期关注两地的文化和文化事业,也与两地的文化人有着长期的交往,他对于两地的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谈到深圳与中山两地的文化时,他表示,就文化本身来说,要理解两地的文化,不仅要从历史的维度,还要从现实的维度,从大湾区的视角来看中山。深圳是特区,更具有竞争性;中山是一个生活型的城市,一直比较安逸。文化已经形成了自身安居乐业的状态。由此可见,中山的文化从人的角度更宽容一点。

深圳与中山两地的文化是不同的,但两地可以互补。中山这种土生土长的文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有底蕴,另一方面人情味相对较浓。深圳不一样,他们更具有一种开放性,并且因这种开放性得到国家层面的推动。

“将来深中通道通车对中山的经济会有一些拉动,中山可能要学习深圳那种文化规则。另外,深圳的公共文化发达,他们的大剧院、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能够吸引国际关注,最关键的是,文化人和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享受这些高端文化,我们中山可以多学习他们是怎么去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这一块的。”

要理解深圳与中山两地的文化,不仅要从历史的维度,还要从现实的维度,从大湾区的视角来看。深圳是特区,更具有竞争性 ;中山是一个生活型的城市,一直比较安逸。由此可见,中山的文化从人的角度更宽容一点。

地方经验和时代趋势结合 方能生生不息

马拉是中山市作协主席,也是“中山英才计划”特聘人才。他长期从事诗歌、小说创作,也同中国一流的作家交往比较密切。

当问到他深中通道会对中山文化有什么样的影响时,他着重强调的是文化的格局和视野,以及地方经验和时代经验对中山的影响。他表示,文化一定要有个非常开放的格局和视野。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软生产力。

文化事业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有一个传承的过程。做一个比较长期的文化项目时,要把地方经验和时代趋势结合起来做文章;当地人可能熟视无睹,但放到全国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经验。文学和艺术都讲求一个陌生化的经验,对自己可能十分熟悉,放到全国来看,别人觉得很新奇。他打了一个比方,拿伶仃洋的概念来说,伶仃洋因为文天祥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但是现在人们还没有去抢“伶仃洋”这样的概念——深圳、珠海、中山、澳门四地还没有人去抢。但文天祥时代的伶仃洋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节点。他写的《沈先生字复观》写的就是伶仃洋的故事,是把具有香山文化元素的概念放大,他觉得中山除了孙中山以外,还有铁城,还有伶仃洋。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文天祥诗中的伶仃洋是传统认知意义上的伶仃洋,文天祥的伶仃洋,其海域就是现在的,现在的大湾区。在现当代我们讲香山和孙中山,在古代我们还有文天祥和伶仃洋,古今联为一体,这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地理位置是中山最大优势

卓凡骐地产负责人李晓勇接触房地产行业很早,早些年在深圳,其所在团队做到了深圳的顶流,后来他转战中山,并在中山扎下了根。去年他们的楼盘江樾湾打造的“东坡的院子”吸引很多消费者。

学经济学出身的他,在全国各地走动比较多,接触到了很多信息,他对于中山的发展和文化有其独特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发展都是通过流通得来长足发展的,中国最早的城市一般是建在水边,因为行船方便,比如武汉、广州。随着时间推移,铁路开始普及,有铁路的地方,类似于株洲形成了一个城市。交通的问题会影响一个城市的发展,这是城市规划里面的自然法则。深圳为什么能崛起?主要因为交通的原因,它跟香港关系很近。陆运,它是一个摩擦运输,所以它的作用力太大;水运是一个流动运输,成本最低,所以靠水的城市还是有前景的。再回到中山,中山属于一个交通成本最低的地方,地理位置上中山位居珠三角的几何中心,它的运输成本是最低的,深圳过来半个小时,去珠三角城市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可以到达。

深中通道会让中山成为湾区的一个枢纽。交通会改变一个城市的布局。中山其实最大的优势还是在于地理位置,产业链在周边,这里的生活成本和运营成本更低。

中山因为深中通道的开通,会迎来一个飞速发展的机会。中山靠深圳很近,但中山的生活成本低很多,企业运营的成本也较低。

他始终认为,中山打造慢生活概念,是具有吸引力的。

只要有土壤就可以生根发芽

2019年,长期在深圳从事设计工作的陶文俊来中山定居了。

2018年,他第一次走进中山市东区街道的小鳌溪村,就被这个村子的文化吸引住了。2022年已在中山定居的他干脆在村子边一棵800年树龄的樟树边租了一间工作室,这样他就可以经常在村子里走来走去感受老村的宁静了。

他把自己称为一棵“草”,很想找一块土地扎下根来。2007 年,他到中山来定制一批展柜时,顺便乘坐摩托车逛了一圈中山,他感觉到了一种安心的悠闲感,这是他长期生活在快节奏的深圳所感受不到的感觉。从那时起他就对中山产生了好感。2012年之后,他就拉着他的姐姐一起在中山买了两套房子,打算以后要在中山安居乐业。

在他看来,深中通道对深圳和中山两地文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深圳和中山就像珠江口岸展开的一对翅膀。中山会承接深圳的部分制造业,也会承接部分从事第三产业的深圳人。他们会因为生活成本和工作便利搬到中山来,成为新的中山人,他们要生活,他们要在珠三角地区继续生活下去。

深圳发展的速度很快,快节奏的生活是需要空间静下来休养的。中山给人的感觉就是可以静下来的地方,无论是它自身的文化,还是环境,都适合给人一定的休养空间。

为什么像马书那样的设计师会选择在中山,就是因为他能够在中山静下心来做一件很极致的事情,这种事情是深圳给不了的,因为深圳的节奏太快,应酬太多,效率太高,他没有时间和自己的空间来做一些事情。

陶文俊口中的马书在中山已经生活了12年,马书讲话语速快、性子急,常年从事的却都是“慢活”。他在中山完成了《开轩:中国古代建筑门窗槅扇文化研究》系统专著。十多年前,他沉醉于中国古代建筑门窗槅扇美学,历时11年走遍泱泱华夏山川,全面记录研究了中国古建门窗样式及文化,被学界誉为“弥补了中国古代建筑门窗史木作的空白”。

陶文俊来中山定居后,醉心于中山古老的文化。他不仅自己把设计工作室搬到了小鳌溪村,他还给村子里的很多文化遗产和遗址拍了很多视频,他称这些视频为“数字遗产”。

“我单独一个人就可以安静做事,平面设计也好,摄影空间设计也好。比如我拍这棵古树,其他人记录的只是片段,我在这里是持续的记录,这是一件慢活,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再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笔名叫“倮倮”的罗子健有好多个身份,对于他自己来说,他最看重两个身份,一是作为诗人的倮倮,二是作为企业家的罗子健。

作为企业家的罗子健是“超人”厨卫的掌门人。游走于文化和经商两条路线上的他对于横跨在深圳和中山两地的深中通道会有什么样的看法呢?他认为,深中通道会带来更多的民间交流。

深中通道开通后,人们去深圳更便捷,中山的民间文化可能会受到冲击。因此,他认为,深中通道开通以后,中山应该还是以制造业为主,去承接一些深圳外溢的产业。中山是一个宜居的城市,文化深厚,这些是比较吸引人的。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发展,工业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种。他说要支持创新,一是要奖励创新,二是打击不良的文化。中山其实立足的应该还是制造业,始终是需要人的,要解决人在这里创业的实际问题,那就是吃穿住行的问题。中山的几个产业比较分散,深中通道通了之后,我们要承接的是高质量配套发展,就是做比如华为、比亚迪的配套。

“从精神上来说,城市要有一帮文化人才能产生共鸣,我们可以更多地去深圳做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政府也需要加大文化的投入吸引更多的文化人才,有文化人才才能引领整个城市文化,由此,再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2023年6月10日,深中通道E23管节与E22管节完成对接,将进行最终接头推出作业,这也是深中通道深中隧道最后一节沉管完成对接。(摄影|李一)


2023年5月10日,深中通道万顷沙互通最后一根桩基浇筑完成。至此,深中通道S06标全线822根桩基全部完工,同时也意味着万顷沙互通施工全面转入地上结构施工新阶段。(摄影|缪晓剑)


深中通道东人工岛正浇筑主线隧道最后一段顶板混凝土。(摄影|赵永才)


深中通道东人工岛为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摄影|李一)

2023年6月20日,随着主线隧道最后一段顶板混凝土完成浇筑,深中通道的东人工岛主体结构施工全面完成,这也标志着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水下互通立交主体正式成形。


2023年11月28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方压舱混凝土浇筑完成,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贯通,这也意味着深中通道工程主线贯通。(摄影|缪晓剑)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