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助残日:中山多名残障人士分享“黑科技”助力“暖生活”故事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袁婵 徐钧钻 发布:2024-05-20

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今年以“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呼吁全社会更加关注科技进步对残障人士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许多残疾朋友有更多机会接触科技产品,他们还纷纷分享科技改善残障人士生活的案例。

案例1:
“盲人股神”廖国燊爱上手机摄影

打开盲人廖国燊朋友圈,里面大部分都是他四处旅游拍下的风景照。

“盲人如何拍照?”许多关注他的朋友发出疑问时,他会自信地说:“现在可是2024年,还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你就out(落伍)了。”

廖国燊进一步解释说:“盲人手机更新迭代的速度比普通人的手机还要快,如今靠一部手机辅以读屏软件,我就知道图片里的一草一木、天气怎么样、光照是否充足等。以前手机是我的炒股助手、生活管家,如今手机就是我的眼睛。”

现年41岁的廖国燊是东凤人,出生时被诊断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在低视力的环境下成长。2006年后,他的视力急转直下,目前只能看到模糊的光影,被评为一级视力残疾。

2005年毕业后,他来到石岐街道从事盲人按摩行业。当时工作单位附近有一家证券交易机构,他在亲人的帮助下开了户,开始了他的理财事业。

“我们生活在好时代。对我们视力障碍群体来说,科技对我们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廖国燊说,他参加工作后,2007年买了第一台手提电脑,2008年买了第一部智能手机,从此他通过手机上网冲浪,掌握实时的财经资讯,经过自己的理性分析,时常能在最好的时机买入。

“一开始手机还没有那么智能。每一笔交易我们还要致电券商提交密码确认。到后来,手机更新迭代,越来越多理财APP出台,现在交易别提多方便了。”廖国燊说,多年来,科学理财帮助他的个人财富翻了一番,因此同行朋友都笑称他是“盲人股神”。

轻轻触摸屏幕,“第一页第四项微信,第五项备忘录,第六项提醒事项”,廖国燊所用的手机,语音提示功能语速比常人说话要快很多。

他说:“这是我们盲人使用习惯,语速太慢反而影响我们点击和翻页,降低使用效率。轻轻敲打两下,进入APP;轻轻敲打屏幕三下,屏幕解锁。”

此时,记者才发现廖国燊手机所使用APP比常人要多不少,光金融理财的APP就有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同花顺等;淘宝、滴滴、支付宝等应用软件更是一应俱全,还有各类健康软件、游戏等。

炒股、出行、购物……近年来,廖国燊越来越离不开手机。特别是手机植入AI分析读图功能后,大大方便了盲人们的生活。

“过去手机只能帮助我们识别文字,如今有了读图功能。我独自在家,哪怕弄丢一个小物件,只需要手机拍摄下来,便能帮助我们掌握大致方位。”廖国燊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带给自己的惊喜将会越来越多。

案例2:
听障人士用智能设备“看见”声音

5月15日上午10时,西区街道康园中心一楼大堂,一场残障人士体育比赛的颁奖活动正在筹备。一旁,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的工作人员阿明(化名)正拿着会议桌牌与同事商量着如何摆放。与同事交流每一句话,即时翻译成了文字投射在她所佩戴的眼镜上。

中山听障人士阿明(右)使用AR眼镜,通过“实时字幕”与人交流。受访者供图

通过“实时字幕”与人进行交流,对于以前的阿明来说无法想象。

一岁时,阿明被医院确诊患有难以治愈的神经性耳聋。这30多年来,如何像普通人一样融入社会,成为她需要克服的一道道关卡。

学会认字是她与外界沟通的第一关,小时候,父母一到周末就带她去公园、酒楼等地到处逛,让她感受事物,把抽象的字、词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慢慢认识了字。

有了文字还不够,手语是听障群体之间不可替代的语言。她又通过学校和家人学习手语。凭借不懈的努力,她在2010年考上了本科,2014年找到工作,目前在社区康园中心工作为残障人士服务。尽管文字和手语一直充当着她和外界沟通的桥梁,但是当需要紧急沟通时,这两种“语言”明显效率不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些高科技产品让听障人士的世界逐渐“有声”。为了更好服务残障人士,她积极尝试各种智能设备。

“如今,不少软件和智能设备都有自动转换字幕、远程视频手语翻译服务等功能,这的确给我们听障群体带来了不少便利。”阿明以她策划的一场直播培训为例表示,如果没有翻译软件,直播讲师的授课只能通过手语翻译给学员,对于不会手语的学员来说无疑是个障碍。有了语音翻译文字,不仅传播受众对象更广,学员们还可以同步理解讲师的讲课内容。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阿明了解到听语者AR字幕眼镜,便买来试试,结果让人惊喜。“我只需要进行扫描蓝牙配对,这款眼镜便可工作,对方的话可以翻译成文字,出现在眼镜屏幕前面了,比手机上智能软件更加方便直观。”阿明表示,这款眼镜不仅帮助她在工作中摆脱交流障碍,同时也让她与家人更亲近。“以前和孩子说话,我都得费力盯着她的口唇,有时她说话太快,我不懂什么意思,导致交流不顺畅,如今有了这款眼镜,我可以及时明白孩子的意图。”阿明愉悦地说。

数据:
中山去年为1200多名残障人士
提供辅具服务

像阿明和廖国燊通过科技享受更好的生活体验的残障人士不在少数。

记者从中山市残联获悉,为帮助残障人士提升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近年来中山多措并举做好残障人士辅助器具推广工作,出台了《中山市残疾人保障办法》《中山市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实施细则》对残障人士使用辅助器具进行补贴;通过线上问卷、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形式,调研全市残障人士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情况;成立中山市凤凰辅具志愿服务队,为残障人士提供辅具适配评估、使用指导、政策宣传、检查维修、清洁消毒等志愿服务。

据统计,2023年,中山市总计为全市1200多名残障人士提供了包括听力类、肢体类、视力类等70多项辅具进行救助。

现状:
科技成果惠及残障人士任重道远

然而,部分残障人士表示,如何让科技助残成果惠及更多残疾人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方面,有些助残科技产品研发成本很高,许多产品没办法做到大众化,价格居高不下,让不少残疾人士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不同的残障人士需求千差万别,一些科技产品在研发过程中,适配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助残有时候会变成科技“阻残”。

  市残联表示,下一步,中山将根据《广东省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目录》对中山器具补贴目录进行更新。同时,将通过今年刚设立的中山市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展示厅,面向各类残障人士提供辅助器具科普宣传、信息咨询、展示体验等服务,将集中呈现高品质、高智能辅助器具,推动助残科技普及化、便捷化,让科技助残成果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用科技之光点亮每一个残疾人士的美好生活。

他们,给出这些建议

●中山市政协委员卢展强:增加高科技辅助器具,产品纳入补贴目录

近年来,触摸图形显示、智能语音转文字、增强现实、智能仿生手、智能仿生腿、人工耳蜗等技术和产品的发展不断为残障人士带去好消息。在这些科技产品帮助下,很多残障人士开启“无碍”生活,做到一些以前无法做到的事情。然而,由于科技产品研发成本等原因,目前科技助残的普惠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建议政府可以将智能仿生腿、眼控仪、头控仪、电子人工喉等多款高科技辅助器具产品纳入补贴目录,新增盲人打字机、“互联网+”康复设备等多种最新实用辅助器具,并实行全额补贴,使残障人士通过科技共享美好生活。

建议科技企业要多深入残障人士调研实际需求,产品投入市场前,开放残障人士免费体验试用,产品上市后,无论是产品质量或产品服务方面出现问题,应尽快解决。

●“全国自强模范”刘彦辰:大力发展科技助残等“大健康产业”

“全国自强模范”刘彦辰创业成功后,近年来积极搭建助残云平台,在助力残障人士就业和康复两大领域不断推出更多互联网科技产品,为残障人士提供更舒适的云上体验,提升生活质量。

结合创业的经历,他认为科技助残目前仍存在不少难点:

首先,残障人士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大部分企业可能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些需求,因此无法做出深度满足残疾人需要的科技产品。

其次,残障人士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企业在产品推广和市场营销上面临较高的成本和风险。

他建议:

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设立专门研发基金等方式,鼓励企业投入科技助残类项目的研发和生产,面向残障人士和失能老年人发展大健康产业。

制定更加明确和灵活的市场准入政策,降低企业进入科技助残类项目市场的门槛。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社会对残疾人辅助技术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对科技助残类项目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推动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助残类项目的研发和应用。

【统筹 记者 袁婵】 


编辑 范展颢 二审 朱晖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