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城际获批立项,对中山有怎样的意义?专家详解➙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记者 隋胜伟 何淼 发布:2023-03-02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2月28日,将连接中山中心城区(岐江新城)与广州中心城区(珠江新城)的南中城际成功获批立项,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一项目获批,对中山有怎样的意义?对中山未来发展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3月2日,记者采访了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革中山市委会秘书长、高级城市规划师钟国平。


▲钟国平(资料图片)。记者 文波 摄

项目获批具有三个维度意义

钟国平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中城际连接中山中心城区(岐江新城)与广州中心城区(珠江新城),用时仅需45分钟左右,不需要换乘,这必然会加快中山岐江新城、翠亨新区、火炬开发区等重要城市功能区与广州的融合发展。

钟国平说,南中城际项目获批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从交通项目本身角度看,南中城际项目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的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正式获批,可以说是中山融入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的标志性事件。

从大湾区轨道系统现状看,南北向线路比较多,东西向线路比较少,南中城际在中山市内线路为东西走向,弥补了珠江口西岸轨道交通线网的不足,增加了建设轨道交通线网的密度。

▲南中城际项目线路示意图。

从长远规划看,南中城际交通廊道从马鞍岛北部进入,向西延伸,这样的布局还可以为未来深大城际西延线连接中山城区预留条件,两条轨道交通可以在这个区域内实现共线建设,这不单单是中山跟广州直接联系的一个廊道,还有望成为未来中山与深圳间重要的轨道交通通道。

缩短时空距离媲美深中通道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赋予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任务,并提出着力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聚势腾飞。

钟国平说,按照省的工作部署,未来“黄金内湾”有望形成一个甚至两个轨道交通环线,对区域融合发展意义深远。南中城际项目获批,是中山建设黄金内湾过程中轨道交通的新起点,也是中山抢抓“黄金内湾”建设机遇的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讲,南中城际的作用可以与深中通道相媲美。深中通道一桥飞架,将把深圳和中山的时空距离压缩至30分钟左右;南中城际让中山和广州纳入彼此的通勤圈,缩短了中山与两地的时空距离。未来,中山将同时进入深圳都市圈、广佛都市圈的通勤圈,通行时间在45分钟以内。

目前,珠江口西岸与东岸、广佛都市圈相比,发展差距较大,轨道交通、高速路网等线网较少、密度较低,通过南中城际以及广中珠澳高铁、深中城际等项目规划建设,将很大程度上弥补中山在轨道交通方面的短板。

带动产业和城镇结构功能升级

钟国平说,轨道交通打通城市间通勤圈,促进了人才、信息、技术、产业、资金的交流,对区域融合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广州、佛山之间轨道交通网络深度融合,促进了两市交界的南海近十余年来的高速发展,目前,约有70万广州人在南海居住。以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发展起来的南海千灯湖,已成为南海甚至整个佛山非常重要的区域。

“上海至昆山的跨省级轻轨更具代表意义。”钟国平表示,2013年,一条来自上海的轻轨驶入昆山。这条跨省际的轻轨,开启了“沪昆同城”的全新时代,同城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居住在昆山、工作在上海”,而是由人才流动带来的资金流、技术流的流动,极大促进了昆山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3年,昆山的GDP为2920亿元,2023年已经突破5000亿元。

钟国平说,与昆山、南海不同的是,中山并非一个县、一个区,而是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的直连直通,势必带来更大范围的辐射和更深程度的交流,对中山引进人才等创新资源会起到更大、更重要作用,一些核心站点可以借助TOD模式实现高速发展。希望通过南中城际这种区域性重要交通,促进中山产业升级、城镇结构和功能的提升。

【统筹】记者 隋胜伟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