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忆香山征文(校园组)| 阜峰山下
栏目:推荐 来源: 中山市西区中学初二(12)班 尹茉然 发布:2022-12-22

我生于公元1608年,在香山县上一座名叫阜峰的山上,现在又叫烟墩山。他们给我取了个名字--阜峰文塔。因为我的塔身形似一支在碧空中书写诗文的巨笔,所以当我入选香山八景时又称“阜峰文笔”。这些年来,吾所见所闻甚多,现书于此。

山脚下有一条繁华的街市,以前叫迎恩街,隋唐时期开始到1925年间逐渐拓展,同时联通岐江东西两岸的码头区域,成为近代中山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后来香山出现了一个伟人姓孙名文,他创建了中华民国,推翻中国三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后人为了纪念他,于1925年把香山县改名为中山县,1983年撤县为市,所以这条街后命名为孙文西路。上世纪90年代,这片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与南洋骑楼特色的建筑群成为国内第一条文化旅游步行街。步行街街头那个拉黄包车的车夫铜像,多少人相争与它合影。骑楼街灯火阑珊,游人如织,人声鼎沸......它俨然成为了中山市的旅游名片。

与我毗邻而居的老朋友岐江,早在我出世前,就已经开始托着船只通航了。江水自南向北,从以前的白帆点点,到如今的嗡鸣声声,这条河流几千年周而复始地流淌,它与我一同见证着这里的兴起与沉淀。而“石岐晚渡”是岐江兄弟入选香山八景的名字。岐江自古便有“城边河水碧如葱,城外扁舟晚渡风。日落月来天在水,行人浑入镜光中”的美景,如今更甚从前。江面上横跨一座耸立了半个世纪的岐江桥,无数行客商船往来于此。随着时光更迭,它也从人力拉桥重筑成电动吊桥。每到凌晨两点,它就打开门阀,之后便是一幅百舸争流的画面。如今岸边白石栏杆,树影婆娑,红花娇俏,和风过树梢,惊起一阵飞鸟争渡。衬着铁红色的吊桥,韵味依旧。

看着西岸委身于高楼下的富华酒店,东岸中恳百货的没落;看那摩天轮的崛起,听那兴中广场钟楼的钟声,感受孙文西路由喧嚣回归平静。我心中了然,旧日的辉煌是时间的成绩单,余晖的音乐剧将要落幕,朝阳的交响曲已然开场。以它为中心,新的商业体已在中山各个镇区坐落而成。

我矗立于阜峰之上,凝视这一方天地的日新月异。这条长街永远不会被埋没,它已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那座与我隔江相望的灯塔一样,凝固在色泽依旧的琥珀之中。

(作者:中山市西区中学初二(12)班 尹茉然;指导老师:肖淋之)


下载中山+ 关注“品忆香山”主题征文活动最新进展


编辑 唐益  二审 谢琼  三审 程明盛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