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不止于赛场!中山三名技能人才将征战全国技能大赛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江慎诺 通讯员 吴文依 廖安安 发布:2025-09-12

即将9月19日至23日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我国职业技能竞技最高水平的代表,是培养选拔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来自中山市技师学院的李丽明、梁展鹏、张晓晴三位选手将代表广东省,分别参加本届大赛糖艺/西点制作、水处理技术以及污水处理(国赛精选)3个项目的角逐。

9月4日,在中山市技师学院的实训室里,三位选手正有条不紊地备赛训练。操作台上工具整齐排列,空气里弥漫着专注,只有工具操作时发出的轻微响动。李丽明正仔细调整西点的装饰,一点点修得更精致;梁展鹏在反复调试水处理设备的参数,手上的动作很是熟练;张晓晴则在污水处理模拟装置前,一边看仪表一边记数据。日复一日的重复训练和精益求精,是他们备赛的真实写照。

这些千锤百炼的技能,不仅照亮了个人的职业前程,也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潜心糖艺
为创业梦想夯实根基

20岁的李丽明此次参加的是糖艺/西点制作项目。比赛涵盖模具巧克力制作、巧克力造型、杏仁膏捏塑、裱花蛋糕等九大模块,赛程长达三天,对技艺和耐力都是极大考验。

李丽明正在训练。记者 缪晓剑 摄

自省赛夺冠以来,她几乎整个暑假无休,每天坚持训练13至14个小时。

要把每一个动作练成肌肉记忆,做到不假思索就能精准操作,还要提前预判和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她表示。

造型类制作是她需要攻克的核心难点。除了制作耗时长,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平衡1米至1.1米巧克力造型的高度与稳定性也是一大挑战。

“任何细微变化都可能导致成品变形甚至坍塌。”她透露,巧克力造型对温度要求苛刻,需要把调温温度精准把控在30°C到32°C间,造型才立得住。而糖艺作品怕潮湿,湿度稍高就容易受潮吸水,影响黏度,必须随环境灵活调整工艺。

为此,她不断重复训练,确保在8小时的竞赛时间里用7小时40分完成所有手工制作模块作品,留足应对突发情况的时间。

“大赛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自我成长的加速器。”在李丽明看来,备赛期间,自己的技术稳定性与心理素质都得到了质的飞跃,这让她对未来充满信心。

她坦言,无论是定下的“国赛前三名、努力拿金牌”目标,还是日后开店创业或是当教师的就业选择,过硬的技能都是最坚实的底气。

技能的价值,不止于赛场。

李丽明透露,其师姐陈浇琳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糖艺/西点制作项目国家备选选手。毕业后,陈浇琳将技能转化为创业动能,在家乡民众街道开了一家烘焙店,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店”。空闲时间,她还成为“技能推广者”,将所学的烘焙技艺送进村(社区),教授乡亲习得一技之长,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与此同时,中山市技师学院也不定期组织师生送教下乡,教授村民制作简易甜点,助力乡村振兴。

钻研水处理技术
传递竞赛前沿技术经验

“浊度保持在0.5NTU(散射浊度单位)以内为满分。经过这几个月高强度的训练,我已经从以往的处理水平保持在1NTU以内提升至保持在0.8NTU以内,最好时可以做到0.2NTU以内。”19岁的梁展鹏坦言,水处理技术项目竞赛的过程,就是污水处理厂净化污水过程的微缩版,“我们这一整套竞赛内容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污水处理过程。”

梁展鹏正在训练。记者 缪晓剑 摄

水处理技术项目需要选手具备化工、环保、机械、电控四大类理论与技能,包括混凝、滴定、膜站等七个模块。其中,化学混凝模块需要大量记忆和计算,是梁展鹏相对薄弱的部分。

他介绍,化学混凝模块需要不断地用药做探究实验,寻找用药量的“黄金配比”,再配合搅拌转速控制、搅拌时间控制等将污水净化,同时还要计算并控制助凝剂、絮凝剂等化学药品的支出成本。

学习智能楼宇专业的他,今年年初在中山市技师学院电气应用系教师、魏海翔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魏海翔的推荐下,机缘巧合接触学习水处理技术项目,并一举在省赛中摘得金牌。

备战国赛期间,他每天训练超过10个小时,甚至多次通宵。实训室里,简易的折叠床就是他临时的休息场所。

他表示,自己之所以如此刻苦努力,是希望在国赛中冲击奖牌,力争进入国家队,“我希望将赛事所学的先进标准和经验传授给学弟学妹。过硬的技术技能水平也是我将来就业的关键因素。”

专注污水处理
助力中山美丽河湖建设

张晓晴参加的是污水处理(国赛精选)项目,内容包括综合实验、泵站拆装及仿真模拟等模块。

环境工程专业出身的她认为综合实验难度最大,“化学操作要求极高,直接关系到实验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比如总磷酸盐测定,需同时处理多个平行样品,将数据误差控制在极小的允许范围内。使用移液管也要求手必须要够稳、取量必须要精准。这只能靠多练来确保稳定发挥。”张晓晴说。

张晓晴正在训练。记者 缪晓剑 摄

除了选手身份外,张晓晴还担任班主任和竞赛队教练,因此格外珍惜暑假训练时间。

她坚持“早八晚八”的训练节奏,上午重点练习综合实验,下午着重钻研泵站拆装,晚上开展仿真模拟并当日复盘,常常训练时长超过12个小时。尤其是混凝模块,常需连续操作四五个小时,通过反复演练,一汪汪污水在她手中变为清流。

“竞赛所对接的前沿标准和技术,将来可反哺教学,为行业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她还希望赛事成果能切实推动中山美丽河湖建设,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生动实践。

她介绍,该项目竞赛内容相当于“一人运营一座污水处理厂”。竞赛所需的技能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污水中的氨氮指标、磷指标、硬度指标等,为建设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以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污水处理,以及河湖鱼塘的生态环境优化。通过该赛项培养出来的选手,可以胜任污水处理厂任何岗位。

转型智造
技能人才成为“C位”担当

这三位来自同一所学院、不同专业的选手,正是中山高技能人才队伍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山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92.23万人,相比2021年增长44.93万人。这一显著增长的背后,是中山产业升级带来的切实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始终以工业立市、以制造业强市,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时刻,“威力”“格兰仕”“联合光电”“明阳”等一个个响亮的中山品牌名震全国。

与之衍生的产业集群逐步成型。如今中山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8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883家,构建起“十大现代化产业集群”,成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中流砥柱。这也让中山成为湾区产业链配套最完整、最便捷的城市之一覆盖33个工业大类,彰显出雄厚的制造底蕴。

近年来,中山坚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向未来进军,挺进智造行列。正是从“中山制造”到“中山智造”的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生产线上的技术革新、智能化改造的迫切需求,正推动劳动者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吸引更多人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写好“技能人才答卷”,中山多年来持续不懈地发力:“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技能等级认定权力下放至企业,连续5年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在技工院校大力推行“产教融合”。

目前,中山可评价企业技能等级工种达270个,覆盖全市重点产业、通用岗位的评价需求。与此同时,中山扎实推进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评选认定23家市级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培育单位推荐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等7家企业入选省级链主单位开展学徒制培训中智大药房等5家链主企业在省备案成为“产教评”自主评价机构

这是产业发展的必须,也是塑造中山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支撑。

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起“评价-培养-激励”的全链条人才发展生态,持续推动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为中山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高技能动能,推动中山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


编辑  江慎诺 二审 黄凡  三审 苏小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22668人浏览   2025-09-10
南中城际最新进展!兴中站主体结构封顶
原创 22449人浏览   2025-09-10
深读丨22位老师和1个学生的课堂
原创 18838人浏览   202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