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宏伟建设蓝图里,中山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明确的发展定位,一跃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大湾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中山市紧紧抓住基础设施升级这一重要契机,全力推动城市能级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其中,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正以“隐形基建”的强大力量重塑城市发展逻辑,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一、地下综合管廊: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引擎”
地下综合管廊,这一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创新形态,将城市中原本分散敷设的电力、通信、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各类市政管线集中收纳于同一地下空间,通过统一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实现了城市生命线系统的高效运行。它宛如一座隐藏在地下的“城市”,虽然不为人所直接目睹,却如同人体的血脉和神经一般,对城市的正常运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热潮。根据有关媒体的报道,截至2023年底,全国累计建设综合管廊项目1769个,建设规模7095公里,投资规模7025亿元,形成廊体4409公里,完成投资4364亿元,我国已成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第一大国。
在国家政策引导与省市规划落地的推动下,中山市积极布局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其中翠亨新区已建成超过30公里管廊、岐江新城大沙南的管廊项目成为全市基建升级的标杆,以“地下脉络”串联城市发展节点,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解锁空间“新价值”,擦亮城市品质“金名片”
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从根源上破解了“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城市治理难题,为空间优化注入新活力。一方面,地面架空线杆与管线检查井的减少,让城市道路回归整洁通透,颜值与舒适度同步提升;另一方面,释放的地上地下空间被精准用于绿化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与商业开发,实现“一寸空间一寸金”的高效利用。例如,中山市部分区域依托管廊建设释放的地面空间,打造集休闲、健身、社交于一体的市民活动场所,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幸福感与获得感持续增强。
(二)筑牢产业“硬支撑”,打造招商引智“强磁场”
优质的基础设施是产业集聚的“梧桐树”,而地下综合管廊正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例如,翠亨新区管廊的稳定运行,为企业提供了全天候、高可靠的能源与通信保障,显著提升了区域产业承载能力。在深中通道通信保障任务中,中山翠亨管廊团队与建设单位协同发力,快速制定线缆入廊方案,极短时间内完成协助运营商设备调试,确保通道通车后通信无缝衔接。这一高效服务不仅彰显了管廊运维的专业能力,更为中山市承接大湾区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转移搭建了“高速通道”,吸引一批优质项目落地扎根。
(三)构建城市“韧性网”,提升灾害应对“防御力”
面对台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地下综合管廊成为城市的“安全屏障”,显著增强了城市抗风险能力。由于管线处于封闭保护状态,极端天气下停水、停电、通信中断等问题发生率下降明显;地下综合管廊内的智能排水系统可在暴雨期间快速抽排积水,避免管线浸泡受损;坚固的混凝土结构能抵御一定级别的地震,管廊内管线运行平稳,未出现因灾害导致的基础设施瘫痪情况,有效保障了居民正常生活与企业生产秩序,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
二、做好管廊运营管理,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
地下综合管廊的价值释放,不仅依赖于科学的规划建设,更离不开高效的运营管理。唯有构建“政策引导-主体统筹-科技赋能”三位一体的运营管理体系,才能将管廊的潜在优势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实际动能。
(一)强化政策引领,夯实运营管理“制度基石”
政策支持是管廊运营管理规范化推进的前提。一方面,需完善顶层设计,各地应结合实际出台管廊运营管理专项办法,明确管廊运营主体、管线权属单位、政府监管部门的权责边界,建立“规划-建设-运营-维护”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例如,制定《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管理实施细则》《有偿使用管理办法》等,对管线入廊收费标准、运维责任划分、应急协同机制等核心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另一方面,管线运营商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安排制定相关预算开支及相关考核,压实各方责任,确保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二)搭建统一运营主体,实现管理服务“集约高效”
分散化管理是制约管廊运营效率的关键瓶颈,搭建统一的运营管理公司是破局之策。运营管理公司需承担“统筹协调、专业运维、应急处置”三大核心职能:在统筹协调上,负责对接电力、通信、水务等管线权属单位,制定统一的管线入廊、维护调度计划,避免多单位交叉作业导致的效率低下;在专业运维上,组建涵盖机电、通信、安全等领域的专业团队,开展日常巡检、设备维护、管线检修等工作,确保管廊及管线稳定运行;在应急处置上,建立24小时应急指挥中心,与消防、应急管理等部门联动,快速响应各类突发事故,实现“一个主体管到底、一站式服务全覆盖”。
(三)借力AI智能化手段,推动运维模式“智慧升级”
人工智能技术是提升管廊运营管理水平的核心驱动力。在监测感知层面,部署AI视觉识别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管廊内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管线运行状态等数据,通过AI算法自动识别渗漏、锈蚀、异物入侵等异常情况,提高识别准确率,替代传统人工巡检的“盲区”与“滞后”问题。在数据分析层面,搭建管廊智慧运营云平台,整合监测数据、运维记录、应急资源等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管线故障风险,提前制定维护方案,将故障发生率降。在应急响应层面,开发AI应急调度系统,一旦发生突发事故,系统可自动匹配最优处置方案,调度附近运维人员、设备物资快速抵达现场,缩短应急响应时间。
三、展望未来:深耕地下空间,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在城市现代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的浪潮下,地下综合管廊正从“基础设施载体”向“战略型智慧平台”加速转型,其功能边界持续拓展,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一)推动“多能互补”与“能源互联网”建设
地下综合管廊将成为城市能源系统优化的核心枢纽。在清洁能源传输领域,依托管廊预留空间布局新能源管道、光伏电缆等设施,构建新能源多能互补传输网络。如借鉴雄安新区、东京的试点经验,在管廊内试点新能源管线入廊,推动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在能源协同利用方面,将管廊与区域能源系统融合,通过智能控制系统整合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根据用户需求动态调配,提升能源自给率。例如,在产业园区内,依托地下综合管廊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可使区域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同时,搭建基于地下综合管廊的能源交易平台,支持企业、居民参与分布式能源实时交易,创新能源服务模式。
(二)探索市场化运营与碳资阿产管理新模式
随着“双碳”目标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将成为城市绿色经济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开展碳减排核算,量化地下综合管廊减少道路开挖、优化能源利用带来的碳减排效益,积极申报CCER项目,通过碳交易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另一方面,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地下综合资产证券化(REITs),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此外,发展“智慧运维即服务(MaaS)”,将AI运维系统、专业管理团队打包为标准化服务产品,向其他城市输出地下综合管廊运营技术与管理经验,打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三)与城市更新和TOD开发深度融合
地下综合管廊将成为城市空间治理的关键工具。在TOD开发领域,结合地铁、公交枢纽建设同步规划管廊,集中敷设各类管线,释放地下空间用于商业、停车等功能,提升土地开发强度与效益。在城市更新中,依托管廊推进“无开挖”改造,减少对历史街区、老旧小区的破坏,同时将地下综合管廊管理用房与应急避难所、社区服务中心等结合,实现空间复合利用。例如,在城市更新中,通过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整合架空管线,释放地面空间打造口袋公园、便民设施,兼顾城市风貌保护与功能升级。
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运营与创新发展,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从破解“马路拉链”难题到支撑智慧能源网络,从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到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管廊正以“地下之力”托举城市高质量发展。未来,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技术应用的持续深化、商业模式的创新突破,地下综合管廊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隐形纽带”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贡献核心力量。
(作者陈伟杰供职于中山翠亨综合管廊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苏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