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沙溪镇龙山村的田埂上,微风裹挟着泥土的清香,连片的翠绿稻苗在阳光下翻涌,几台银色植保无人机静静停在田边,仓库里插秧机、收割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排列整齐,沙溪镇党委委员彭泳勇正和种粮大户梁辉权交流着今年的水稻长势……这幅兼具“乡土气”与“科技感”的田园图景,正是沙溪镇以“统租统管”破解土地租赁难题、激活农地新动能的生动切片。如今,沙溪镇正整合2.4万亩农地资源,通过“1+2+3”产融合模式,推动农业提质、乡村焕新,将“半城半田”的地理优势转化为城乡互哺的发展势能。
破“三关”打基础 获得村民信任
沙溪镇的“统租统管”并非一蹴而就,在2024年10月正式推进前,该镇便已在租约梳理、窝棚整治等前期工作中埋下伏笔。过程中,团队直面三大核心挑战,逐一啃下“硬骨头”,为农地整合争取到关键“入场权”。
首先是“村民信任关”。要将1000多亩农地集中租给镇属公司,且租期长达20年,不少村民起初心存疑虑。工作人员先与村干部沟通协调,然后共同与党员及村民带着方案开展多轮沟通,最终通过村民户代表表决赢得信任。
紧接着是“农户清退关”。现有农户中,短则经营8至10年,长则两辈人深耕二三十年,部分农户在蔬菜大棚等设施上投入巨大,对清退抵触强烈,甚至提出极端诉求。镇、村联合组建专班,一次次上门讲政策、算长远账,以疏堵结合的方式妥善安置农户。截至采访时,原有农户已基本清退完毕,未引发重大舆情或上访事件。
最后是“企业招引关”。为摒弃“小农户散乱经营”的低效模式,沙溪镇优先对接实力企业,目前已引入央企中铁十二局负责龙头环村千亩启动区运营,招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好手指”公司落户,后续还将推进中药种植、鳗鱼养殖、深加工等项目,预计每年可带来5至6亿元产值。
解决了“人”与“地”的统筹难题,如何让连片农地释放更高价值?沙溪镇并未采用“一刀切”的整治模式,而是根据农地合同到期时间、产业形态差异,量身定制了“由点到面、分级推进”的发展路径。
分级赋能提效益 特色项目闯高端
在沙溪镇的农地整合蓝图中,不同片区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定位,通过“梯度升级”实现效益最大化。
龙山村的永久基本农田片区,推行的是“1.0版”基础整治模式。这片近千亩的稻田由两位“懂沙溪”的种粮大户余北添与梁辉权承包经营。“上半年我一共种了300亩水稻,亩产过千斤,下半年随着统租统管的持续推进,水稻种植面积已经扩大至600亩。”梁辉权介绍,他这几天刚刚完成插秧工作,4个人前后忙活了1个多月,相比以前动辄雇十几个人、忙活好几个月的种植模式,效率提升了不少。他坦言,统租统管后,连片种植使农机作业更加便捷,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提升了种植的精准度与产出效率。

统租统管盘活了土地资源,也增强了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彭泳勇介绍,目前沙溪水稻田租赁价约1000元/亩,虽然价格变化不大,但统租统管后土地利用率提高,村集体年收入反而增加了。“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推进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努力打造‘沙溪大米’、沙溪水生蔬菜等自有品牌,对标高端提升附加值。”彭泳勇说。
以龙头环村千亩启动区为核心的“2.0版”,则聚焦三产融合,联合中铁十二局注入文旅、文化IP资源,依托“非遗、美食”“全国村BA篮球冠军IP”等特色,以及紧邻中山城区、深中通道直达的区位优势,规划建设驿站、绿道、湿地公园等设施,打造“农业+文旅”综合体,村集体无需投资即可获得项目纯利20%的分红。今年五一期间,这里已举办文体活动聚拢人气,未来还将引入研学项目,逐步实现“收支平衡”。
作为沙溪镇三产融合特色标杆项目的“好手指”项目,已进入一期投产阶段。其主打红薯及沙溪特色水生蔬菜(空心菜等),产品已进驻盒马先生、山姆等高端商超,单价较普通产品提升2-3毛钱;同时,企业正推进水生蔬菜国家地理标志申报,后续还将在圣狮等村建设育种大棚,以“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政策赋能破题 小地块迸发大效益
农文旅融合、高端农业发展,离不开建设用地的保障。此前,文旅项目缺乏合法用地曾是沙溪镇的突出难题,如今,该镇借力中山市“百千万工程”政策支持,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点状供地”“乡村振兴用地””设施农业用地”等政策,为农产品初加工、文旅配套设施争取到合法用地空间。以“好手指”为例,其150多亩农田通过设施农业政策改造后,不仅建起了标准化种植大棚,还配套了冷链保鲜仓储和分栋清洗车间,年产值从原来的几百万元跃升至数亿元,实现“小地块迸发大效益”。

谈及2025年的核心目标,彭泳勇给出了清晰路线图:一是年底前完成龙头环启动区土地整理,打造连片水稻田景观,同步清理田间违章窝棚、违规养殖,全面提升农田环境;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完成排灌设施改造、河道清淤,以及8公里滨河绿道环境提升——目前,这条绿道已成为15万周边居民的“运动休闲胜地”,让农田既有“生产力”,更有“吸引力”。
未来,沙溪镇将持续整合全镇2.4万亩农地,逐步扩大统租统管规模。这片曾面临“分散经营、环境脏乱、效益低迷”困境的农地,正逐步成为“增收致富的宝地、市民休闲的胜地”,“半城半田”的美好愿景,正从纸面蓝图一步步变为可触摸的现实。
编辑 王欣琳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程明盛